过浈阳峡

· 郑潜
清绝浈阳峡,秋过客思惊。 风篁疑列戟,烟树似屯营。 水毒人多瘴,山辉石有英。 峒猺何日息,犹自滞官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浈阳峡(zhēn yáng xiá):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英德市境内,是浈水和北江的交汇处。
  • 风篁(fēng huáng):风吹动竹林的声音。
  • 列戟(liè jǐ):排列的戟,古代兵器,这里比喻竹林如兵器般排列。
  • 屯营(tún yíng):军队驻扎的地方。
  • 水毒(shuǐ dú):指水中有害物质,可能引起疾病。
  • (zhàng):指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 山辉(shān huī):山的光辉,这里指山石的色泽。
  • (yīng):精华,这里指山石的质地优良。
  • 峒猺(dòng yáo):古代对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可能指当地的土著居民。
  • (zhì):停留,阻塞。

翻译

清幽至极的浈阳峡,秋天经过时,旅客的思绪被惊起。风吹过竹林,声音如同排列的戟声,烟雾笼罩的树木,好似军队的营地。水中含有毒素,人们多患瘴气病,山石则闪耀着光辉,质地优良。那些山区的少数民族何时才能停止纷争,官兵们仍然在此地停留。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浈阳峡秋天的景色,通过“风篁疑列戟,烟树似屯营”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峡中的幽深与险峻。诗中“水毒人多瘴,山辉石有英”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同时也隐含了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关注。结尾的“峒猺何日息,犹自滞官兵”则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期盼和对战乱不息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自然景观,又抒发了人文关怀。

郑潜

元明间徽州歙县人,字彦昭。元时,官至海北廉访司副使。后寓居福州怀安,买田建义学,以教育后进。又立白苗、阳岐二渡,买田供舟子生计,人称郑公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有《樗庵类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