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诗述怀七首
茫茫大宇内,幽怀罕所同。
求之竹帛间,赖有浔阳翁。
翳宅惟蓬蒿,挂壁仅丝桐。
举火虽常乏,君子固其穷。
丈夫苟不遇,蓬累播贞风。
岂以六尺躯,贫贱顾忧冲。
龙德但无瑕,朝闻夕可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 幽怀:深藏的心意或抱负。
- 罕所同:很少有人相同。
- 竹帛: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绢帛,这里指书籍或历史记载。
- 浔阳翁:指陶渊明,因其曾隐居浔阳(今江西九江)。
- 翳宅:遮蔽的住所。
- 丝桐:指琴,因古代琴多用桐木制成,弦用丝制成。
- 举火:生火做饭,这里指生活。
- 君子固其穷:君子即使处于困境,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
- 蓬累:随风飘荡。
- 贞风:正直的风范。
- 六尺躯:指人的身体,古代一尺约合今23厘米,六尺约为1.38米,这里泛指人的身体。
- 顾忧冲:顾虑和忧愁。
- 龙德:高尚的品德。
- 朝闻夕可终:早上听到了道理,晚上死去也值得,出自《论语》,表示对真理的追求。
翻译
在辽阔无边的宇宙中,深藏的心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在书籍和历史记载中寻找,幸好有浔阳的陶渊明。他的住所被蓬蒿遮蔽,墙壁上挂着的只有一把琴。生活常常困顿,但君子即使在贫穷中也能坚守原则。如果大丈夫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随风飘荡,传播正直的风范。怎能因为身体的贫贱而顾虑和忧愁呢?只要品德无瑕,早上听到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陶渊明高尚品德和坚守原则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陶渊明简朴的生活环境和困顿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君子即使在贫穷中也能保持其高尚品德和正直风范。诗中“龙德但无瑕,朝闻夕可终”一句,更是体现了对真理追求的坚定信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黄省曾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 960篇诗文
黄省曾的其他作品
- 《 二泉一首 》 —— [ 明 ] 黄省曾
- 《 道山亭宴集荅赠郭郡博一首 》 —— [ 明 ] 黄省曾
- 《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六十四 □霸 》 —— [ 明 ] 黄省曾
- 《 效陶渊明读山海经二十四首 》 —— [ 明 ] 黄省曾
- 《 送楚瑛上人吴门百花庵阅藏毕归钱塘一首 》 —— [ 明 ] 黄省曾
- 《 铜雀台一首 》 —— [ 明 ] 黄省曾
- 《 正德乙亥官舫载笼锦钱鸡倒挂鸟孔雀通臂黑猴诸禽兽上献记事一首 》 —— [ 明 ] 黄省曾
- 《 题礼部杨公循吉支硎山房一首 》 —— [ 明 ] 黄省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