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佥宪王孟坚之江西
萧散乡园已数秋,又承徵诏别林丘。
词垣簪笔荣名久,宪府乘骢宠渥优。
衣绣三秋辞北阙,观风十月到南州。
明时文运昭奎璧,御敕龙光贯斗牛。
兴学正期追往古,育才端儗继前修。
外台五夜秋霜肃,泮水三春化雨周。
共说松筠清节劲,更期桃李绿阴稠。
西江自昔推文献,料得明珠不暗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佥宪:官名,明代指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和佥事,主管一省司法。
- 萧散:悠闲自在。
- 徵诏:征召的诏书。
- 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 词垣:指翰林院,古代文学侍从官的官署。
- 簪笔:古代官员插笔于冠,以备记事,这里指担任文职。
- 宪府:指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
- 乘骢:骑着青白色的马,这里指担任官职。
- 宠渥:恩宠优厚。
- 衣绣:穿着绣有花纹的官服,指官员。
-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也用作朝廷的别称。
- 观风:观察民风。
- 南州:泛指南方地区。
-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 奎璧: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这里比喻文采。
- 御敕:皇帝的诏令。
- 斗牛: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 兴学:振兴教育。
- 外台:指地方官府。
- 泮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这里指学校。
- 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 松筠:松树和竹子,比喻坚贞的节操。
- 桃李:比喻学生或弟子。
- 绿阴稠:绿叶茂密,比喻学生众多。
- 西江:指江西。
- 文献: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 明珠:比喻杰出的人才。
翻译
悠闲自在地隐居已有数秋,如今又接到征召的诏书,告别了隐居之地。在翰林院担任文职,荣誉长久,担任提刑按察使司的官职,恩宠优厚。穿着官服,十月将离开京城,前往南方观察民风。政治清明的时代,文采斐然,皇帝的诏令如同星光般璀璨。振兴教育,正是为了追寻古代的典范,培养人才,希望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夜晚在地方官府,秋霜肃穆,春天在学校,教育如春雨般滋润。大家都说松竹的节操坚贞,更期待桃李满园,学生众多。江西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图书文物,相信杰出的人才不会被埋没。
赏析
这首作品是明代杨荣送别王孟坚赴江西任职的诗。诗中,杨荣赞扬了王孟坚在文职和司法方面的成就,并对他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通过“松筠”、“桃李”等比喻,诗人表达了对王孟坚清廉节操和教育成就的肯定。结尾处,诗人以江西丰富的文化底蕴为背景,预示王孟坚将在那里有所作为,不会辜负期望。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杨荣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仁,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多次从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累官文渊阁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之役,抵达兰纳穆尔河,不见敌,议进止,惟荣与金幼孜言宜班师。帝从之。中途,帝卒。荣与幼孜以去京师远,秘不发丧。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反,荣首请帝亲征。加少傅。正统三年进少师。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卒谥文敏。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
► 415篇诗文
杨荣的其他作品
- 《 送叶文翰致仕还乡 》 —— [ 明 ] 杨荣
- 《 送判官陈季和之任安陆 》 —— [ 明 ] 杨荣
- 《 恭侍御游万岁山 其一 万岁山 》 —— [ 明 ] 杨荣
- 《 神功圣德诗一十五首 其五 出喜峰口 》 —— [ 明 ] 杨荣
- 《 送浙江按察副使江志坚复任 》 —— [ 明 ] 杨荣
- 《 神功圣德诗一十五首 其六 逾偏岭 》 —— [ 明 ] 杨荣
- 《 送廖自廉赴沅江训导 》 —— [ 明 ] 杨荣
- 《 送宪副徐廷谟复任云南 》 —— [ 明 ] 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