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存斋

· 郑潜
南田隐君七十馀,眼明犹堪细字书。 挑灯读易山月落,把酒赋诗秋雨疏。 可怜边境尚带甲,何日故园能荷锄。 因风折梅问安否,惠我佳报今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田隐君:指南田的隐士。
  • 细字书:指小字体的书籍。
  • 挑灯:指在灯下。
  • 读易:指阅读《易经》。
  • 把酒:指举杯饮酒。
  • 赋诗:指作诗。
  • 秋雨疏:指秋雨稀疏,不密。
  • 可怜:此处意为可惜。
  • 边境尚带甲:指边境仍有战事,士兵穿着盔甲。
  • 故园:指故乡。
  • 荷锄:指耕作。
  • 因风折梅:指因风而折断的梅花。
  • 惠我佳报:指给我带来好消息。

翻译

南田的隐士已经七十多岁,眼睛依然明亮,能够阅读小字体的书籍。在灯下阅读《易经》直到山月落下,举杯饮酒,在秋雨稀疏中作诗。可惜边境仍有战事,士兵穿着盔甲,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耕作。因风而折断的梅花,问候你是否安好,给我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隐居南田的老者,他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热爱读书和作诗。诗中通过“挑灯读易”和“把酒赋诗”的场景,展现了老者宁静而充实的生活。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边境战事的忧虑和对故乡安宁生活的向往。最后,通过“因风折梅问安否”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期待好消息的心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望。

郑潜

元明间徽州歙县人,字彦昭。元时,官至海北廉访司副使。后寓居福州怀安,买田建义学,以教育后进。又立白苗、阳岐二渡,买田供舟子生计,人称郑公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有《樗庵类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