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塔

宝塔中天构,君王奠镐年。 皇图香界合,海气凤楼悬。 万岭开江左,千门倚日边。 南山留作镇,长见法轮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宝塔:指报恩寺塔,一种佛教建筑,通常用于供奉佛像或舍利。
  • 中天:天空的中央,比喻极高之处。
  • 君王:指当时的皇帝。
  • :建立,设立。
  • 镐年:指在镐京(古代中国的首都之一)的时代。
  • 皇图:指帝国的版图或宏伟的计划。
  • 香界:指佛教中的净土,也指寺庙。
  • 海气:海上的云气,这里可能指塔高耸入云,仿佛触及海气。
  • 凤楼:指宫中的楼阁,这里比喻塔的华丽。
  • 万岭:无数的山岭。
  • :展开,分布。
  • 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省一带。
  • 千门:形容建筑群的众多门户。
  • 日边:太阳旁边,比喻极远的地方。
  • 南山:指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
  • 留作镇:作为镇守或象征。
  • 法轮:佛教用语,指佛法,也指佛塔上的轮状装饰。
  • :圆满,完整。

翻译

宝塔高耸入云,是君王在镐京时代所建。 帝国的宏伟版图与佛教净土相合,海上的云气中凤楼高悬。 无数山岭展开在江东,千门万户依傍在太阳的远方。 南山作为镇守,永远见证着佛法轮的圆满。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报恩寺塔的雄伟壮观,以及它与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诗中,“宝塔中天构”一句,即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塔的高大,而“君王奠镐年”则点明了塔的历史背景。后文通过“皇图香界合”、“海气凤楼悬”等句,进一步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塔与帝国、佛教、自然景观的融合。结尾的“南山留作镇,长见法轮圆”则寓意深远,表达了塔作为佛法象征的永恒意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展现了明代诗人蔡汝楠对佛教建筑的崇敬之情及其对宏大景观的深刻感受。

蔡汝楠

明浙江德清人,字子木,号白石。嘉靖十一年进士。授行人。儿时听湛若水讲学,辄有解悟。好为诗,有重名。中年究心经学,知衡州,于石鼓书院为诸生讲经。后参政江西,与邹守益、罗洪先游,学益进。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有《自知堂集》、《说经札记》。 ► 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