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清燕堂

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 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後世风。 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 飘然一往何时得,俛仰尘沙欲作翁。
拼音

注释

田甲:汉朝山东蒙城狱吏。《史记·卷一百零八·韩长孺列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燕:亦作“清讌”。清闲;安逸。
  • 田甲:人名。
  • 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木索:刑具。木指“三木”,即枷和桎(zhì)梏(gù)。
  •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 俛(fǔ)仰:亦作“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翻译

在蒙城新得到清燕堂的碑刻,行走吟诵就好像来到这堂中。官吏没有田甲那时的气焰,百姓有庄周后世的风尚。在庭下早知道有闲置的刑具,于座间远远地就想到弹奏着的琴。洒脱地离去不知何时能够做到,短暂之间粉尘沙砾自己就要变成老翁了。

赏析

这首诗围绕蒙城清燕堂展开,既描绘了此地的历史氛围和当下的景象,也流露出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中通过将古时的人物与当下的情形对比,如“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後世风”,突出了这块土地的独特气质。同时,对庭中刑具和琴的联想,展现出一种对过去和现在的思索。最后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一种超脱状态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沉,表现出王安石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感悟。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