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甲辰秋东林书院落成步杨龟山先生此日不再得诗韵
注释
- 万历甲辰: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甲辰为干支纪年。
- 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其下。这里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 厥初:其初,起初。
- 赤子心:像婴儿一样纯真的心。
- 悬象:日月星辰。
- 穹苍:苍天,天空。
-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 灵光:原指神异的光辉,这里指人内心的智慧和善良。
- 元阳:这里指人的本心、本性。
- 危微:指人心的隐微之处,善恶的分界。
- 员方:指圆形和方形,这里指规矩和准则。
- 弗来:不来。
- 泄针芒:像针芒一样细微地散发出来。
- 臧:善,好。
- 戕(qiāng):残害。
- 羲孔易:伏羲、孔子的《易》经。
- 密退藏:深入地隐藏、修养。
- 羸羊:瘦弱的羊,这里比喻人的弱点或困境。
- 重溟波:深远的大海波涛。
- 狷(juàn):指拘谨、洁身自好。
翻译
今天这个日子又得到了,早晨的光辉照耀着东方。起初那如赤子般纯真的心,如同日月星辰高悬在天空。无缘无故飘过的浮云,暂时遮掩了原本的灵光。努力去擦拭,依然会显露出本心本性。 理与欲的分别在于人心的隐微之处,要以规矩形成圆形和方形。尘埃不要让它进来,真正的气息如针芒般细微地散发出来。每天都要有新的进步,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呢? 人性不像杞柳那样可以随意扭曲,仁义怎能被残害呢?不要被那些外教所迷惑,我们的道不能像秕糠一样被抛弃。伟大啊,伏羲和孔子的《易》经,能洗净心灵并深入地修养隐藏。不要效仿那些浅薄的人,去与群花争斗芳香。 天地人三者鼎立,最为宏大且刚强。想要达到仁,仁就会到来,哪里还会有彷徨呢?南方的文学传统古老,东林书院的岁月长久。继承过往,开创未来,平稳地走在康庄大道上。 想到我已经超过五十岁了,惭愧自己像黑暗中的篇章。从前所困扰的,都脱不开名利的场域。何时能够奋力一跃,突破像瘦弱的羊一样的困境呢?每天知道自己所没有的,每月都能庆幸没有忘记。如果真能这样做,虽然柔弱但一定会变得强大。 浩渺的大海波涛,一根芦苇也可以航行。时光不等人,迅速流转变化无常。早上听闻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可以,有仁德的人长寿不会灭亡。如果不及时敏锐,到老了就只能空自悲伤。做到中道并不容易,必定要有狷介和狂放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是顾允成在东林书院落成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人生追求和学问传承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绘了早晨的光辉和最初的赤子之心,强调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接着,诗人提到了理欲之分和规矩的重要性,以及要努力去除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智慧。诗人认为人性应该坚守仁义,不被外教所迷惑,要以伏羲和孔子的《易》经为指导,进行心灵的修养。
诗中还表达了对东林书院的期望,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南方的文学传统,开创未来。诗人反思自己的过去,意识到自己曾陷入名利的困扰,现在希望能够突破困境,不断进步。他强调了每天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变得强大。最后,诗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呼吁人们要及时追求真理和仁德,否则到老会徒留悲伤。同时,诗人认为要做到中道并不容易,需要有狷介和狂放的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通过对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道德和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