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渺渺:形容声音或景象模糊遥远。
  • 钟声出远方: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
  • 依依:形容树木摇曳的样子,这里指林木茂密。
  • 万鸦藏:众多乌鸦隐藏在树林中。
  • 一生负气:一生因坚持己见而产生的不满和执着。
  • 四海无人:天下间似乎没有知音。
  • 胜利:可能暗指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可能象征国家的复兴。
  • 残馀岁月:剩下的岁月,可能指晚年时光。
  • 松门松菊:松树和菊花,常用来象征隐士的生活或高洁的品格。
  • 他乡作故乡:把异乡当作自己的故乡。

翻译

远方的钟声悠远绵长,密林深处藏着乌鸦的鸣叫。 一生的倔强成就了现在的模样,四海之内却无处寻觅共赏夕阳的人。 破碎的山河迎来胜利的曙光,剩余的岁月里只有凄凉陪伴。 那松门松菊的梦境,何时才能再次实现?暂且将他乡视作故乡吧。

赏析

陈寅恪的这首诗以回忆故居为题,表达了他对过去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感慨。首联描绘了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景象,钟声与林影交织,寓含着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颔联通过“一生负气”和“四海无人”,流露出诗人孤独与不被理解的境遇,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颈联转折,以胜利的象征寓意国家的希望,但同时“残馀岁月”又揭示了诗人晚年的孤寂与凄凉。尾联以“松门松菊”寄托理想,即使身处他乡,也要将情感投射到故乡般的景致中,展现了诗人坚韧的心志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体现了陈寅恪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历史情怀。

陈寅恪

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