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诗赠林翁翁字粤夫每醉谈忠孝事则气见于须义生于齿

岛上田横客,夷门古啬夫。 吹箫剑影壮,击筑酒声粗。 巉刻青龙杖,森茫金仆姑。 手寒知袖短,天下一庸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浮丘:山名,此处可能代指某个地方。
  • 田横:秦末起义领袖,在刘邦建立汉朝后,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遣使招降,田横被迫前往,因不愿臣服刘邦,在途中自杀,其门客皆自杀相随。此处借田横来形容林翁的义烈。
  • 夷门:战国时魏都城的东门,此处的“夷门古啬夫”可能指的是像侯嬴那样的义士。侯嬴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后被信陵君迎为上客。
  • 啬(sè)夫:古代官吏名,职责不尽相同,这里指的是有义节的人。
  • 吹箫:用伍子胥的典故。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往吴国,途中在吴市吹箫乞食。这里借指林翁的遭遇或心境。
  • 击筑:古代的一种弦乐器,这里用来形容林翁的豪迈。
  • 巉(chán)刻:山势险峻,这里形容拐杖的奇特。
  • 青龙杖:可能是一种雕刻有青龙图案的拐杖。
  • 森茫:形容众多、密集的样子。
  • 金仆姑:箭名。

翻译

在这海岛上有如同田横一般的义士林翁,他又如夷门的古啬夫般充满义节。 他吹箫时剑影显得更加壮烈,击筑饮酒时声音粗犷。 他那险峻奇特的青龙杖,以及密密麻麻的金仆姑箭。 手感到寒冷才知道衣袖短,他是天下的一个平凡儒生。

赏析

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刻画了林翁的形象。诗中通过借用田横、侯嬴等历史人物,以及吹箫、击筑等典故,烘托出林翁的义烈和豪迈气概。“巉刻青龙杖,森茫金仆姑”两句,通过对林翁的拐杖和箭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他的不凡。最后一句“手寒知袖短,天下一庸儒”,看似说林翁是平凡的儒生,实则是一种反语,更加凸显出他内在的不凡和独特。整首诗意境雄浑,语言简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充满义节和豪迈的人物形象。

谢元汴

谢元汴,至肇庆谒桂王,复授兵科给事中。次年,奉命募兵平远。桂王西奔不返,遂奉母隐居丰顺大田泥塘。乱定,还居潮州郡城。母卒,披缁入台湾,不知所终。有《烬言》、《放言》、《霜崖集》、《霜山草堂诗集》、《和陶》、《霜吟》诸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传。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