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上沈王殿下

· 谢榛
遥忆池台丛桂芬,岂堪风俗寄河汾。 路通万树偏秋色,城隔千山更暮云。 明月每驰天外梦,寒砧不比邺中闻。 西来知遇嗟衰老,别馆孤灯坐夜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河汾:黄河与汾水的并称,也指隋末大儒王通(文中用以指代隐居之地)。汾(fén)
  • (zhēn):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 邺中:邺城,曹魏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这里借指繁华的都市。

翻译

远远地回忆起池台边一丛丛桂花的芬芳,怎堪在这僻远之地隐居,风俗与外界不同。道路通向万树,偏偏呈现出秋天的景色,城池隔着千山,傍晚的云彩更是增添了阻隔之感。明月常常带着我在天外飞翔的梦境,这里清冷的捣衣声比不上在邺城所听到的。从西边来才感受到知遇之恩,只叹自己已衰老,在别馆里孤灯相伴,一直坐到夜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沈王殿下的,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首联通过回忆池台丛桂的芬芳,与当前所处的河汾之地的风俗形成对比,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些许不满。颔联描绘了路途上的秋景和城与山的阻隔,渲染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颈联中明月带来的天外梦,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而寒砧声的对比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沈王殿下知遇之恩的感激,同时也感叹自己的衰老,以及在别馆中孤独寂寞的心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