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道中赋得风中絮

陌头杨柳花应稀,树树经风剌眼飞。 每恨芬芳根并结,谁怜飘泊质元微。 河豚应节翻虚上,屯雀群喧太剧饥。 糁径已惊春事晚,江湖萍梗定何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陌头(mò tóu):路边。
  • 剌眼:刺眼,惹人注意。
  • 芬芳:香,香气。
  • 根并结:形容关系紧密。
  • 飘泊:比喻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 质元微:质地原本轻微。
  • 河豚:一种鱼,肉味鲜美,但卵巢、肝脏和血液有剧毒。
  • 应节:适应节令。
  • 屯雀:聚集的麻雀。
  • 剧饥:好像非常饥饿,这里形容喧闹的样子。
  • 糁径(sǎn jìng):洒落在小路上。

翻译

路边的杨柳花应该已经稀少了,棵棵柳树经风一吹,柳絮惹人注目地飞舞着。常常遗憾这芬芳的柳絮根根相连、紧密结合,谁又怜悯这漂泊不定、质地轻微的柳絮呢?河豚顺应节令翻腾着向上游去,聚集的麻雀喧闹着,好像很饥饿的样子。洒落在小路上的柳絮已让人惊讶春事已晚,我这像在江湖中漂泊的浮萍梗枝,到底该依靠什么呢?

赏析

这首诗以风中的柳絮为主题,描绘了春末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慨。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路边杨柳花的稀少和柳絮在风中飞舞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凋零而又充满动感的氛围。“每恨芬芳根并结,谁怜飘泊质元微”表达了诗人对柳絮紧密相连却又漂泊无根的命运的惋惜和同情。接下来,诗人通过“河豚应节翻虚上,屯雀群喧太剧饥”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但同时也与柳絮的漂泊形成对比,加深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最后两句“糁径已惊春事晚,江湖萍梗定何依”,则将柳絮飘落在小路上的情景与诗人自己如同江湖中漂泊的浮萍梗枝的命运相联系,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细腻,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谢与思

谢与思,字见齐,一字方壶。番禺人。明神宗万历八年(一五八〇)进士。官诸暨知县,寻调大田,为蜚语所中,贬秩。筑小楼于郊坰以隐居。卒年三十二。有《抱膝居存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八、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一有传。 ► 2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