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先民部贞穆先生

白贲如何进雉羹,长年桑户困银鎗。 孝乡忍见雕慈竹,寡草曾闻哭女婴。 金格虚誊灵隐籍,玉棺不享世间名。 杜康已放三卮外,盘石无人祀步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贲(bái bēn):朴素无华的装饰。这里或指质朴之人。
  • 雉羹(zhì gēng):野鸡汤。
  • 桑户:桑枝为门,这里指代穷苦人家。
  • 银鎗(yín qiāng):银饰的枪,或借指凶器。
  • 孝乡:讲究孝道的地方。
  • 雕慈竹:指竹笋遭人采挖。
  • 女婴:女婴的哭啼本是柔弱的象征,此处“哭女婴”或表示对弱者无辜受难的悲痛。
  • 金格:神佛的供桌。
  • 虚誊(xū téng):虚假的名声。
  • 灵隐籍:在灵隐寺的登记名册(暗示与佛教或宗教有关)。
  • 玉棺:古代帝王之棺,也可泛指棺材。
  • 杜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这里指酒。
  • (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 盘石:巨石,这里或喻指坚固、坚定不移的事物。
  • 步兵:阮籍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这里的“祀步兵”可能表示对像阮籍那样有才华、有个性的人的敬仰和怀念。

翻译

朴素的人怎样才能献上野鸡汤呢,常年穷苦的人家被凶器所困。 在这讲究孝道的地方,忍心看到竹笋被采挖,也曾经听闻对弱小生命的不幸而哭泣。 在神佛的供桌上徒有虚名,躺在棺材里也不能在世间享有真正的名声。 酒已经喝了三杯之外,却无人像敬仰阮步兵那样来祭奠(这位先生)。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先民部贞穆先生的深切哀悼和对世事不公的悲愤。诗中通过“白贲”“雉羹”“桑户”“银鎗”等词语,描绘了社会的贫困和不公,以及人们的无奈。“孝乡忍见雕慈竹,寡草曾闻哭女婴”两句,以竹笋被采挖和女婴的哭泣,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辜者的苦难。“金格虚誊灵隐籍,玉棺不享世间名”则表达了对贞穆先生虽有一定的名声(可能是虚名),但在死后却无法真正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的遗憾。最后两句“杜康已放三卮外,盘石无人祀步兵”,通过饮酒和无人祭奠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贞穆先生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忽视和冷漠。整首诗意境悲凉,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贞穆先生的哀思。

谢元汴

谢元汴,至肇庆谒桂王,复授兵科给事中。次年,奉命募兵平远。桂王西奔不返,遂奉母隐居丰顺大田泥塘。乱定,还居潮州郡城。母卒,披缁入台湾,不知所终。有《烬言》、《放言》、《霜崖集》、《霜山草堂诗集》、《和陶》、《霜吟》诸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传。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