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赋得:科举时代的一种试帖诗诗体。
- 蕨薇: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
- 岘山泪:西晋大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登岘山,置酒吟咏。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建碑立庙,岁时祭祀,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后人以“岘山泪”表示怀往悼今、感伤时光流逝、功业无成。这里指感伤之情。
- 淡宕:同“淡荡”,舒缓荡漾,多形容春天的景色,也可形容人的性格或诗文的风格闲适自然,不拘束。
- 茝(chǎi):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 浔(xún):水边深处。
翻译
曾经相约让忧愁的猿猴进入山林,蕨菜和薇菜以及孤竹留存到现今。 树叶凋落,愿意落下感伤之泪,闲适自然中缓缓听到贫家女子的声音。 兰草和白芷怎知媒鸟的路径,篪和箫的声音在沅江的水边没有阻隔。 芳洲上的鹦鹉富有文采,怎忍心在归乡途中听虎的吼叫。
赏析
这首诗意境清幽,情感复杂。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就的感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首联通过“蕨薇孤竹”暗示了一种孤独和坚守的态度。颔联中“萧疏肯下岘山泪”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而“淡宕徐闻贫女音”则在忧伤中又透露出一丝闲适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颈联以兰茝、篪箫等美好的事物,表达了对美好前景的期望,但又被现实的阻隔所困扰。尾联中“芳州鹦鹉多文采”象征着美好的才华和事物,而“忍向归乡听虎吟”则表达了归乡途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不安。整首诗用词典雅,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