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二首

水国何年拥此邱,乾坤佳气郁中州。 梵钟响度吴门霁,海树寒生楚甸秋。 风细鱼灯低入牖,日高鲸浪近摇楼。 将因法界窥空色,聊得攀缘一系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qiū):同“丘”,小山。
  • 佳气:美好的云气。泛指美好的风光。
  • 梵钟:佛寺中的大钟。
  • 响度:这里指钟声传播的程度。
  • 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
  • (jì):雨过天晴。
  • 海树:海边的树。
  • 楚甸:楚地。古楚国之甸服,在今湖南、湖北一带。
  • (yǒu):窗户。
  • 鲸浪:巨大的浪涛。
  • 法界:佛教语。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 空色:佛教语。“空”谓事物的虚幻不实,“色”指物质的形相。空色,谓事物的虚幻与真实。
  • 攀缘:攀登。

翻译

不知这水乡之地是从何时拥有此山的,天地间的美好气息在中原大地上浓郁地弥漫着。 佛寺的钟声悠扬,在吴地雨过天晴时远远传开,海边的树木在楚地的秋意中透着寒意。 微风轻拂,鱼儿形状的灯盏低低地照进窗户,太阳升高,巨大的浪涛仿佛在摇晃着楼阁。 我想要借由对佛法世界的探究来洞察事物的虚幻与真实,也借此得以攀登而上,系舟于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的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梵钟的响度、海树的寒色、风细鱼灯、日高鲸浪等,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宏大的氛围。同时,诗人表达了对佛法世界的思考和探索,体现了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深沉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自然景色与哲学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感悟。

谢与思

谢与思,字见齐,一字方壶。番禺人。明神宗万历八年(一五八〇)进士。官诸暨知县,寻调大田,为蜚语所中,贬秩。筑小楼于郊坰以隐居。卒年三十二。有《抱膝居存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八、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一有传。 ► 238篇诗文

谢与思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