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杭

铜驼夜泣苔花冷,银雁秋飞宝气消。 曾共残僧披旧迹,尚怜故老话前朝。 衲随猿挂云生树,杯趁鸥还月上潮。 师去新诗如见寄,白沙翠筱赤阑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铜驼:古代洛阳宫门前的铜制骆驼,常用来象征洛阳。
  • 苔花:苔藓植物,这里指苔藓覆盖的痕迹。
  • 银雁:指秋天的候鸟,也可能是指古代的银制雁形器物。
  • 宝气:指珍贵的气息或光彩。
  • :僧人的衣服,这里代指僧人。
  • 猿挂:猿猴挂在树上。
  • 鸥还:海鸥归巢。
  • 白沙翠筱:白色的沙滩和翠绿的细竹。
  • 赤阑桥:红色的栏杆桥。

翻译

铜制的骆驼在夜里似乎哭泣,苔藓覆盖的痕迹显得冷清,银色的雁群在秋天飞翔,珍贵的气息已消散。 我曾与残存的僧人一同探寻旧日的遗迹,仍然怜惜那些老者谈论前朝的故事。 僧人的衣服随着猿猴挂在云雾缭绕的树上,酒杯随着海鸥归巢,月亮升起,潮水上涨。 师父离去后,新写的诗如同寄来的思念,白沙滩和翠绿的细竹,红色的栏杆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自然景物的深情。诗中“铜驼夜泣苔花冷”等句,通过对洛阳旧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句“衲随猿挂云生树”等,则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僧侣生活,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张以宁

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