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广西参政刘允中

重臣授钺殿南邦,五月旌旗过上江。 青带碧簪环画省,绿沉金锁护油幢。 峒丁万笠春耕野,海估千船晓渡泷。 铜柱南边相忆处,尺书难寄鲤鱼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授钺:授予军权。
  • 殿南邦:指在南方的重要职位。
  • 上江:指长江上游。
  • 画省:指朝廷的官署。
  • 油幢:古代用油布制成的车帘,这里指军队的帐篷。
  • 峒丁:指当地的土著居民。
  • 海估:指海上商人。
  • :急流的水。
  • 铜柱:古代边界的标志。
  • 鲤鱼双:指书信,古时书信常以鲤鱼形状的木板传递。

翻译

重臣被授予军权,镇守南方,五月时旌旗飘扬,渡过长江上游。 青色的带子和碧玉簪环绕着朝廷的官署,绿沉的锁链守护着军队的帐篷。 当地的土著居民在春天耕作,海上的商人在清晨渡过急流。 在铜柱南边的边界,我思念着你,但难以寄出书信,因为鲤鱼形状的木板难以传递。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时期一位重臣在南方边疆的军事活动和当地的生活景象。诗中通过“授钺”、“旌旗”、“画省”、“油幢”等词语,展现了军事行动的庄严和朝廷的权威。同时,“峒丁”、“海估”等词语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居民和海上商人的生活状态。最后,通过“铜柱”和“鲤鱼双”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书信难通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疆的壮阔景象,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柔情。

张以宁

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