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钟阳大司徒还朝二首

旌旄拂曙过江津,淮海苍生望后尘。 少府于今裨国计,司徒端为教人伦。 白头自恋垂衣主,紫禁偏思曳履臣。 最是东南多菜色,敢劳天上借阳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旌旄(jīng máo):古代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主将用以指挥。
  • :天刚亮。
  • 江津:江边的渡口。
  • 望后尘:比喻追随、效仿。
  • 少府:古代官名,掌管财政。
  • 裨国计:对国家财政有所助益。
  • 司徒:古代官名,主管教化。
  • 教人伦:教导人们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 垂衣主:指皇帝,古代称皇帝垂衣而治天下。
  • 紫禁:指皇宫。
  • 曳履臣:指朝中重臣,曳履表示行走从容,地位尊贵。
  • 菜色:因饥荒而面黄肌瘦的样子。
  • 借阳春:比喻给予温暖和帮助。

翻译

军旗在晨曦中拂过江边的渡口,淮海地区的百姓都期待着您的后尘。 如今少府对国家财政有所助益,而司徒您则是教导人们遵守伦理道德。 年老的我自然怀念那位垂衣而治的君主,皇宫中也特别思念那些从容行走的重臣。 尤其是东南地区多有饥荒,面黄肌瘦,真希望天上的您能借来春天的温暖和帮助。

赏析

这首诗是张元凯送别钟阳大司徒还朝的作品,表达了对大司徒的敬仰和对国家民生的关切。诗中,“旌旄拂曙过江津”描绘了大司徒威严的出行场面,而“淮海苍生望后尘”则体现了百姓对大司徒的期待。后两句通过对少府和司徒职责的描述,赞美了大司徒的教化之功。诗的最后,作者以东南地区的饥荒为背景,恳切希望大司徒能带来春天的希望和温暖,体现了作者深切的民生情怀。

张元凯

明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 ► 9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