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旸公房:指焦山上的僧人住所。
- 苍渚:青色的水边小洲。
- 松寮:松树下的简陋小屋。
-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翠的山。
- 鹤碣:鹤形的石碑。
- 三诏:三次诏书,此处可能指历史上的三次重要诏令。
- 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 衣楚:穿着朴素。
- 青荷叶:青色的荷叶,此处可能指僧人的衣袍。
- 白板扉:没有涂漆的木门。
- 洗耳:比喻不愿听、不愿问世事。
- 鸥鹭:两种水鸟,常用来象征隐逸的生活。
翻译
山间小径沿着青色的水边小洲蜿蜒,松树下的小屋掩映在青翠的山色之中。断崖边还立着鹤形的石碑,那里曾经三次接到重要的诏书,如今只剩下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穿着朴素的僧人,衣袍如同青色的荷叶,江边的白板门显得格外明亮。站在水边,仿佛要洗去尘世的烦恼,而鸥鹭们也不因人的到来而惊飞。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焦山僧人住所的清幽景致,通过“苍渚”、“翠微”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诗中“鹤碣”、“三诏”等历史遗迹,增添了山间的文化底蕴。末句“临流当洗耳,鸥鹭不惊飞”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整体上,诗歌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诗人张元凯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