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童中州

· 张羽
皇情春乐育,建官宗圣黉。 秩微道则重,人钦化乃行。 若人婺女秀,经义宿所精。 辞归旋楚□,祗版赴霅城。 郑公论墨守,董子着清明。 抠趍仰贤范,圜桥聆德声。 跂予望已久,觏止愿未并。 谁谓在頖初,遽申伐木情。 偕彼四三子,乘流造柴荆。 倾盖略宿晤,盍簪慰中诚。 草具岂为礼,所欣接光荣。 恭承宴集篇,华采灿若英。 盛德多自负,谁敢下后生。 简年子先施,仰高余□盈。 愧余避事来,久矣废将迎。 岂不怀旦暮,絅然限音声。 形神交靡间,心照数自轻。 斯章拟成报,七襄徒空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皇情:皇帝的情感。
  • 春乐育:春天的欢乐和培育。
  • 建官宗圣黉:建立官方的宗教学府。
  • 秩微道则重:职位虽小,但责任重大。
  • 人钦化乃行:人们敬仰并追随其教化。
  • 婺女秀:婺女星的美丽,比喻才华出众。
  • 辞归旋楚□:辞别后返回楚地。
  • 祗版赴霅城:恭敬地前往霅城。
  • 郑公论墨守:郑公讨论墨家的守旧思想。
  • 董子着清明: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强调清明政治。
  • 抠趍:追随。
  • 仰贤范:仰慕贤人的风范。
  • 圜桥聆德声:在圜桥上聆听有德之声。
  • 跂予望已久:我期待已久。
  • 觏止愿未并:遇到你,愿望未能完全实现。
  • 在頖初:在学府的初期。
  • 遽申伐木情:急忙表达砍伐木材的情感,比喻急于表达情感。
  • 偕彼四三子:与那几位朋友一起。
  • 乘流造柴荆:乘船前往柴荆之地。
  • 倾盖略宿晤:倾盖而谈,略作夜谈。
  • 盍簪慰中诚:用簪子固定发髻,安慰内心的真诚。
  • 草具岂为礼:简陋的器具怎能算是礼物。
  • 所欣接光荣:所高兴的是接受了荣耀。
  • 恭承宴集篇:恭敬地接受宴会上的诗篇。
  • 华采灿若英:文采华丽,如同花朵。
  • 盛德多自负:伟大的德行往往使人自负。
  • 简年子先施:简短的年纪先行施展。
  • 仰高余□盈:仰望高处,我心充满。
  • 愧余避事来:我因避事而来,感到惭愧。
  • 久矣废将迎:长久以来已经废弃了迎接的礼节。
  • 岂不怀旦暮:难道不怀念朝夕。
  • 絅然限音声:突然间限制了声音。
  • 形神交靡间:形体与精神交融无间。
  • 心照数自轻:心意相通,自然感到轻松。
  • 斯章拟成报:这篇诗章拟作为回报。
  • 七襄徒空名:七襄之地,徒有虚名。

翻译

皇帝的情感如同春天的欢乐和培育,建立了官方的宗教学府。虽然职位微小,但责任重大,人们敬仰并追随其教化。若人如同婺女星般美丽,精通经义。辞别后返回楚地,恭敬地前往霅城。郑公讨论墨家的守旧思想,董仲舒强调清明政治。追随贤人的风范,在圜桥上聆听有德之声。我期待已久,遇到你,愿望未能完全实现。在学府的初期,急忙表达情感。与那几位朋友一起,乘船前往柴荆之地。倾盖而谈,略作夜谈,用簪子固定发髻,安慰内心的真诚。简陋的器具怎能算是礼物,所高兴的是接受了荣耀。恭敬地接受宴会上的诗篇,文采华丽,如同花朵。伟大的德行往往使人自负,简短的年纪先行施展。仰望高处,我心充满。我因避事而来,感到惭愧,长久以来已经废弃了迎接的礼节。难道不怀念朝夕,突然间限制了声音。形体与精神交融无间,心意相通,自然感到轻松。这篇诗章拟作为回报,七襄之地,徒有虚名。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张羽的作品,表达了对教育、文化和道德的重视。诗中通过对皇帝情感、学府建设、人物才华和德行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贤人的敬仰。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婺女秀”、“郑公论墨守”、“董子着清明”等,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高尚品德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对友谊和交流的珍视。

张羽

张羽

张羽,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