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瞿睿甫同其子应甲还黄梅

关榆霜落蓟门天,客似缇萦草奏年。 关下拥看童子骑,江头寻识孝廉船。 白珩南去终名楚,赤兔西来更入燕。 闻道兰台称世业,书成应向石渠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关榆:关隘旁的榆树。
  • 蓟门:古地名,今北京市一带。
  • 缇萦:古代一种红色的丝织品,此处指代红色的衣裳。
  • 草奏:草拟奏章,指代文官的职务。
  • 童子骑:年轻的骑手。
  • 孝廉船:指载有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的船只。
  • 白珩:白色的玉佩。
  • 赤兔:红色的马,此处可能指代快马或名马。
  • 兰台:古代官署名,掌管图书、文献。
  • 石渠:古代藏书的地方。

翻译

关隘旁的榆树在霜降时节显得格外清晰,我在蓟门的天空下,看着客人如同穿着红色衣裳的文官在草拟奏章的年纪。关下的人们围观着年轻的骑手,江边则寻找着载有孝廉的船只。白色的玉佩向南去,最终在楚地扬名;红色的马从西来,更进一步进入燕地。听说兰台的世代业绩被称赞,书成之后应该会被传到石渠这样的藏书之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场景中的深情与期待。诗人通过对关榆、蓟门等自然与地理元素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边塞的苍凉氛围。诗中“缇萦草奏年”和“孝廉船”等词句,不仅反映了当时文官选拔的制度,也隐含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结尾提到“兰台”和“石渠”,则表达了对友人才华和成就的认可,以及对其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也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