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丁戊山人傅木虚歌

吾闻勾漏为二十二之洞天,窟穴勾曲非人寰。上有石峰千丈之崟岌,下有清溪万折之潺湲。 普照岩前云出入,白沙洞口云沾湿。仙坛佛塔互低昂,宝盖灵幡复披拂。 石鼎丹炉五百春,幽栖今有傅山人。道穷要眇归玄牝,心自虚无养谷神。 闻君昨游豹子石,马退茅亭有仙迹。玉銮隐约不堪攀,玄圃峥嵘望何极。 嗟余曾入大罗天,名在丹台石室边。蓬莱一谪违真侣,蹩躠风尘独可怜。 王烈素书尚能识,石髓遇之傥堪食。时观紫气一登楼,愿拜青牛见颜色。 君不见葛洪欲求勾漏丹,邓岳止之犹复还。乘风万里倏可至,迟尔归来罗浮四百三十二之仙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勾漏: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 二十二之洞天:指道教中的二十二洞天,勾漏山是其中之一。
  • 窟穴:指山洞。
  • 非人寰:指不是人间。
  • 崟岌:形容山峰高耸。
  • 潺湲:形容水流声。
  • 普照岩: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白沙洞: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仙坛佛塔:指道教和佛教的建筑物。
  • 宝盖灵幡:指道教仪式中的装饰物。
  • 石鼎丹炉:指炼丹用的石制器具。
  • 幽栖:指隐居。
  • 傅山人:指丁戊山人傅木虚。
  • 要眇:指深奥。
  • 玄牝:指道教中的玄妙之门。
  • 谷神:指道教中的神灵。
  • 豹子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马退茅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玉銮:指神仙的车驾。
  • 玄圃: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 大罗天:指道教中的最高天。
  • 丹台石室:指道教中的修炼场所。
  • 蓬莱:指神话中的仙山。
  • 蹩躠:形容行走艰难。
  • 王烈:指王烈,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 素书:指神仙的书籍。
  • 石髓:指神仙的食物。
  • 紫气:指吉祥的征兆。
  • 青牛:指神仙的坐骑。
  • 葛洪:指葛洪,东晋时期的道士。
  • 邓岳:指邓岳,东晋时期的人物。
  • 罗浮:指罗浮山,道教名山。

翻译

我听说勾漏山是道教中的二十二洞天之一,山洞幽深,不是人间之地。山上有千丈高的石峰,山下有清溪蜿蜒流淌。普照岩前云雾缭绕,白沙洞口云雾沾湿。仙坛和佛塔高低错落,宝盖和灵幡随风飘动。石鼎和丹炉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如今隐居着傅山人。他深究道教的深奥之理,心境虚无,修养神灵。听说你昨天游览了豹子石,马退茅亭留下了仙人的足迹。玉銮隐约可见,玄圃高耸入云,望不到尽头。我曾进入道教的最高天,名字在丹台石室之旁。蓬莱仙山一别,违背了真侣,独自在风尘中行走,实在可怜。王烈的神仙书籍尚能辨识,遇到石髓或许可以食用。时常在楼上观望紫气,希望能见到青牛,一睹神仙风采。你不见葛洪想要寻求勾漏山的丹药,邓岳劝阻他,他还是回来了。乘风万里,瞬间可达,期待你归来,罗浮山四百三十二座仙山在等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勾漏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教仙境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赞美。诗中,“吾闻勾漏为二十二之洞天”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勾漏山的神往。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如“石峰千丈之崟岌”和“清溪万折之潺湲”,诗人营造了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最后,诗人以葛洪的典故,表达了对仙境的渴望和对归隐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道教诗。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