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孔林灾

· 苏葵
逃墨无人最可哀,丹青随处梵王台。 宁知洙泗千秋水,不杀乾坤一炬灾。 箕范庶徵留象数,杞人孤念寄烟灰。 勉收老泪阶前立,夜看文昌与上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逃墨:指的是逃离墨家的学说。(“墨”读音:mò)
  • 丹青:丹指丹砂,青指青雘(huò),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这里泛指绘画艺术。
  • 梵王台:原指佛教寺庙中的高台,此处借指受佛教影响的地方。
  • 洙泗: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这里代指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箕范:箕子的法式、榜样。(“箕”读音:jī)
  • 庶徵:各种徵象。
  • 象数:《周易》中所用的一种推演方法,也指现象的数量。
  • 杞人:借指无端忧虑的人。

翻译

无人能够逃离对墨家学说的追求,这是最为悲哀的,绘画艺术在各处的佛教之地随处可见。 怎知洙水和泗水这千秋流淌的河水,不能消除这毁灭天地的一场火灾。 箕子的法式和各种徵象留存于象数之中,我这如同杞人般的孤独念想寄托在烟灰之中。 勉强收住老泪在阶前站立,夜晚看着文昌星和上台星。

赏析

这首诗以孔林的灾祸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文化遭受破坏的悲痛和忧虑。诗的开头“逃墨无人最可哀,丹青随处梵王台”,暗示了儒家文化的式微和佛教的盛行,透露出诗人对文化变迁的无奈和悲哀。“宁知洙泗千秋水,不杀乾坤一炬灾”,以洙泗之水象征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却无法抵御这一场灾难,进一步强调了灾祸的严重性和文化受损的痛心。“箕范庶徵留象数,杞人孤念寄烟灰”,表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现实的忧虑,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象数和烟灰之中。最后“勉收老泪阶前立,夜看文昌与上台”,诗人勉强收住眼泪,在阶前站立,夜晚仰望星空,寄托着对文化复兴的期望。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通过对孔林灾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文化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苏葵

明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