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阳:《易》以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农历以十一月冬至日为一阳生,十二月为二阳生,正月为三阳生,二月为四阳生,三月为五阳生,四月为六阳生。
- 太虚:空寂玄奥之境。
- 祈谷:古代祈求谷物丰收的祭礼。
- 雩(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 百辟:诸侯,亦指百官。
- 竞凫:典出《庄子·达生》,喻指争名逐利。
- 三闾:指屈原,他曾担任三闾大夫。
- 博劳:鸟名,又名伯劳。
- 苋(xiàn)陆:一种植物。
翻译
四月六阳尽时,五月端阳到来,无限的闲愁都交付给那空寂玄奥之境。 祈求谷物丰收的祭礼不曾听说百官参与,争名逐利之徒谁又真的会凭吊屈原呢? 伯劳鸟在树旁叫声格外聒噪,苋陆在阶前叶子渐渐舒展。 不是因为菖蒲花才满杯饮酒,而是客居他乡的心怀萧索,正借此排解。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阳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愁和对世事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六阳尽处端阳到,既点明了时间,也暗示了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转。诗人将无限闲愁付与太虚,体现出一种试图超脱尘世烦恼的心境。
接下来,诗人提到祈谷的仪式不见百官参与,而人们却在争名逐利,谁又真正去吊唁屈原这位忠臣呢?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传统价值的反思。
诗中描写博劳鸟的聒噪和苋陆叶的舒展,以景衬情,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最后,诗人表明饮酒并非为了欣赏菖蒲花,而是借酒排解客居他乡的萧索情怀。
整首诗意境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端阳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