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兴二十首

杂住县南郭,怀抱长不开。 昼厌市井喧,夜苦更漏催。 所以溪上村,欣然自裴回。 起居得静安,好客时一来。 开门俯脩竹,移石坐古苔。 啸歌待山月,猿鸟无惊猜。 幽栖老亦足,扰扰何为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杂住:混杂居住。
  • 县南郭:县城的南郊。
  • 怀抱:心怀,胸怀。
  • 市井喧:市集的喧闹声。
  • 更漏催:古代用滴水计时的器具,这里指夜晚时间的流逝。
  • 欣然:愉快地。
  • 裴回:徘徊,来回走动。
  • 起居:日常生活。
  • 脩竹:高大的竹子。
  • 古苔:古老的苔藓。
  • 啸歌:高声歌唱。
  • 惊猜:惊慌猜疑。
  • 幽栖:隐居。
  • 扰扰:纷乱的样子。

翻译

我混杂居住在县城的南郊,心中的思绪却难以舒展。白天厌倦了市集的喧闹,夜晚又苦恼于时间的流逝。因此,我欣喜地在溪边的村庄徘徊。在这里,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宁静和安逸,偶尔也有好客的朋友来访。我打开门,俯瞰着高大的竹子,坐在古老的苔藓上。我高声歌唱,等待山间的月亮升起,猿猴和鸟儿也不会因此惊慌猜疑。即使老了,这样的隐居生活也足够了,何必再去纷乱的世界中挣扎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纷扰世界的厌倦。诗中,“杂住县南郭”与“欣然自裴回”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描绘了诗人现实生活的喧嚣与无奈,后者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渴望。通过“开门俯脩竹,移石坐古苔”等具象描写,诗人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空间。最后,“幽栖老亦足,扰扰何为哉”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和对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