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首
苦暑夜不寐,起读月令章。
乃知季夏后,有土居中央。
下以开素景,上以承朱阳。
寒暑相代谢,天运固有常。
如何历家算,视此殊乖张。
谓是大火西,柔金遇而藏。
三庚作三伏,坐使元化戕。
试问创者谁,眇眇秦汉王。
恭惟大统历,贤者宜消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月令章:古代记载天文、历法、节气的文献。
- 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
- 素景:指秋天的景色,这里比喻季节的转换。
- 朱阳:指夏天的阳光。
- 代谢:交替变化。
- 历家:指研究历法的人。
- 乖张:不合常理。
- 大火西:指火星西移,古代用以标志季节变化。
- 柔金:指秋季,金代表西方和秋季。
- 三庚:指夏季的三个庚日,古代用以计算伏日。
- 三伏:夏季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 元化:指自然的变化。
- 戕:伤害。
- 眇眇:微小,这里指远古。
- 大统历:指明朝使用的历法。
- 消详:详细解释。
翻译
在酷热的夜晚难以入眠,起身阅读关于月令的篇章。 这才明白夏季的最后,土元素居于中央。 向下开启秋天的素景,向上承接夏日的朱阳。 寒冷与暑热相互交替,天道的运行本来就有规律。 为何历法家的计算,对此却显得不合常理。 他们说是因为火星西移,秋季的金气因此隐藏。 三个庚日构成了三伏天,使得自然的变化受到伤害。 试问这种历法是谁创立的,源自遥远的秦汉时期。 敬仰明朝的大统历,贤者应当详细解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夏季夜晚的酷热和对历法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历法准确性的质疑。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寒暑代谢与历法家的计算,指出了历法的不合理之处,并呼吁贤者对历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修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学识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