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餐取峰霞坐翠岚,云根劖出小终南。 窗悬虚室常生白,帖仿萧斋欲过蓝。 山长旧来鸿自一,市喧还笑虎成三。 应怜惠子能知我,雅道寥寥有荷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餐取:吸取,吸收。
  • 峰霞:山峰上的云霞。
  • 翠岚:青绿色的山雾。
  • 云根:山石,古人认为云从山石中生出。
  • 劖(chán):刻,雕凿。
  • 小终南:小型的终南山,终南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这里指山居环境如终南山般幽静。
  • 虚室:空旷的房间。
  • 生白:产生光明,这里指房间明亮。
  • 帖仿:模仿书法作品。
  • 萧斋:指萧子云的书法,萧子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 过蓝:超越蓝色,比喻书法技艺高超。
  • 山长:山中的隐士。
  • 鸿自一:鸿雁独自飞翔,比喻隐士孤独。
  • 市喧:市井的喧嚣。
  • 虎成三:成语“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不实之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 惠子:指惠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庄子为友。
  • 雅道:高雅的文化艺术。
  • 寥寥:稀少。
  • 荷担:承担,这里指继承和发扬。

翻译

吸取山峰上的云霞,坐在青翠的山雾之中,山石被雕凿成小型的终南山。窗户悬挂在空旷的房间,总是显得明亮,模仿萧子云的书法,技艺高超到超越蓝色。山中的隐士总是孤独如鸿雁,市井的喧嚣中人们还笑话“三人成虎”。应该庆幸有惠施这样的人能理解我,高雅的文化艺术虽然稀少,但有人愿意承担其传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董其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文化的追求。诗中通过“餐取峰霞”、“云根劖出小终南”等意象,展现了山居环境的幽静与超脱。同时,通过对“虚室常生白”、“帖仿萧斋”等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最后,诗人以“应怜惠子能知我”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文化传承责任的自觉承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艺术的尊重。

董其昌

董其昌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