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 詶:答谢。
- 叶少师: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台山:地名,可能指某座山。
- 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
- 素衣:白色的衣服,这里指清廉的官员。
- 京尘:京城的尘土,比喻繁华喧嚣的官场。
- 留滞:停留,滞留。
- 繇来:由来,来历。
- 史臣:历史学家,这里可能指记录历史的官员。
- 湘累:湘水之累,指湘江的波浪,这里可能比喻忧愁。
- 帝子:皇帝的儿子,这里可能指皇族成员。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 皇人:指皇帝或皇族成员。
- 钟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猿鹤:猿猴和鹤,常用来形容隐居山林的生活。
- 寻盟:寻找同盟,这里可能指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 泽国:水乡,多水的地方。
- 莼鲈:莼菜和鲈鱼,常用来指代江南水乡的美味。
- 发兴新:激发新的兴趣或情感。
- 陆沉:比喻隐居不出。
- 成底事:成就了什么事情。
- 征车生耳:征召的车马,比喻被征召入朝做官。
- 劳薪:辛苦的薪水,比喻辛苦的工作。
翻译
穿着素净的衣服,我正好避开京城的喧嚣尘土,作为史臣的我,因为留在这里而有了这样的说法。我不敢像湘江的波浪那样忧愁地吟咏皇帝的儿子,只是吟咏那些篱笆旁的菊花,它们如同皇族一样高洁。钟山的猿猴和鹤寻找同盟已经晚了,而水乡的莼菜和鲈鱼却激发了我新的兴趣。我想问问,隐居不出成就了什么事情,被征召入朝做官,就像辛苦的工作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董其昌对叶少师台山赠行的答谢之作。诗中,董其昌以素衣避京尘自喻,表达了自己对清廉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喧嚣的回避。他以湘累愁帝子与篱菊比皇人作对比,表达了自己不愿沉溺于忧愁之中,而是向往高洁的生活态度。后两句则通过猿鹤寻盟晚和莼鲈发兴新,展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期待。最后,诗人对陆沉成底事的疑问,以及对征车生耳等劳薪的比喻,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清高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