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送张愈光落第还永昌

· 黄衷
南山衣屦晓寒新,归燕词华早动人。 共道金台须骏骨,未应盐坂有龙身。 两回那许花凝泪,九炼曾闻药奏神。 先达如今尽知己,肯教韩愈献书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
  • 落第:考试未通过,未中举。
  • 永昌:地名,今属云南。
  • 衣屦:衣服和鞋子,这里指穿着。
  • 词华:文采,才华。
  • 金台:指科举考试的场所。
  • 骏骨:比喻英才。
  • 盐坂:地名,比喻边远之地。
  • 龙身:比喻有才华的人。
  • 九炼:多次炼制,比喻经过多次磨练。
  • 先达:前辈,有成就的人。
  • 韩愈献书频:指韩愈多次上书,这里比喻作者不会频繁向人求助。

翻译

清晨的南山,衣着和鞋子都透着新寒, 归来的燕子,其文采早已打动了人心。 大家都说金台需要的是英才, 而在那遥远的盐坂,怎会有龙身藏匿? 两次挫折,花儿怎会凝泪, 多次磨练,曾听说药物能奏效如神。 如今的前辈们都是知己, 我岂会像韩愈那样频繁献书求助。

赏析

这首诗是黄衷送别张愈光落第归乡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对张愈光才华的肯定和对未来的鼓励。首联以南山清晨的寒意和归燕的动人词华,暗喻张愈光的才华和遭遇。颔联用金台和盐坂的对比,表达了对张愈光未能得到应有赏识的遗憾。颈联则通过花的凝泪和药的奏神,寓意张愈光虽经历挫折,但终将有所成就。尾联以前辈的知己和韩愈的献书作比,表明作者对张愈光的信任和期待,相信他不需要频繁求助,自有出头之日。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是对友人的慰藉,也是对其才华的赞颂。

黄衷

明广东南海人,字子和。弘治九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监江北诸仓,清查积年侵羡,得粟十余万石。历户部员外郎、湖州知府、晋广西参政,督粮严法绳奸,境内肃然。后抚云南,镇湖广皆有政绩。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卒,年八十。有《海语》、《矩洲集》等。 ► 12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