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蕲州

· 杨基
未见蕲州城,已见蕲州山。 诸山初不高,苍石砺且顽。 想当至正时,民物庶以殷。 大江楚西来,万里不闭关。 兹山独储英,群雄出其间。 遂为祸乱阶,滋蔓莫可删。 忆我闻乱初,我方总两鬟。 侍立父祖旁,听说国步艰。 焉知三十年,见此草与菅。 骨肉亦已零,安得发不斑。 披榛欲吊古,豺虎怆我颜。 苍茫望茅宇,日落孤舟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蕲州:地名,今湖北省蕲春县。
  • 至正:元朝年号,公元1341年至1370年。
  • 庶以殷:指百姓生活富裕。
  • 大江楚西来:指长江从楚地(今湖北一带)西来。
  • 储英:指蕴藏着英才。
  • 滋蔓:比喻问题或祸乱蔓延。
  • 总两鬟:指女子束发,这里指作者当时年纪尚小。
  • 国步:国家的命运。
  • 草与菅:比喻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 骨肉亦已零:指亲人已经离散或死亡。
  • 披榛:拨开丛生的荆棘,比喻探寻古迹。
  • 豺虎:比喻凶恶的敌人。
  • 怆我颜:使我感到悲伤。
  • 茅宇:茅草屋,这里指故乡或故居。

翻译

还未见到蕲州城,就已经看到了蕲州的山。这些山并不高,山上的石头又硬又顽固。想象在至正年间,这里的百姓生活应该是富裕的。长江从楚地西来,万里江山没有关闭的关口。这座山独独蕴藏着英才,许多英雄在这里诞生。于是这里成为了祸乱的起点,问题蔓延无法消除。回忆起我听到乱事初起的时候,我正束着双鬟。站在父祖旁边,听他们讲述国家的艰难。哪里知道三十年后,看到的却是荒凉的景象。亲人们也已经离散,怎能不让我头发斑白。拨开荆棘想要凭吊古迹,凶恶的敌人却让我感到悲伤。苍茫中望着茅草屋,日落时分孤独地乘舟返回。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蕲州山水的描绘和对往昔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故乡的深情眷恋。诗中,“诸山初不高,苍石砺且顽”一句,既是对蕲州山石的写实,也隐喻了当时社会的艰难与顽固。后文通过对至正年间和战乱后的对比,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最后,“披榛欲吊古,豺虎怆我颜”则深刻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杨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关怀。

杨基

杨基

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四川嘉州,其祖官吴中,因而定居。少聪颖,九岁能背诵六经。善诗文,兼工书画。元末隐吴之赤山,张士诚辟为丞相府记室,未几即辞去。入明,被迁往临濠,又徙河南。洪武二年放归。旋被起用,官至山西按察使。被诬夺官,罚服苦役,卒于役所。与高启、张羽、徐贲称吴中四杰。有《眉庵集》。 ► 3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