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浦道兄为予图华阳秋色绘成即归金阊赋谢

一幅山光满素屏,多君共有水云情。 未须结社营茆屋,已见谈空拥化城。 千树暮云遮鸟道,半塘寒水浸秋萍。 华阳此别将成梦,记别何年共月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阊(chāng):苏州的金门和阊门,代指苏州。
  • 茆屋(máo wū):茅屋。
  • 谈空:谈论佛教义理。
  • 化城: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
  • 秋萍:秋天的浮萍。

翻译

一幅描绘山光的画卷铺满了白色的屏风,多谢您与我一样有着如云似水般的闲情逸致。 不必特意结社建造茅屋,已经能感受到谈论佛理时那如拥化城般的境界。 千树被傍晚的云朵遮住了鸟儿飞行的道路,半塘寒冷的池水浸润着秋天的浮萍。 在华阳此次分别后将如同梦境一般,不知哪一年我们才能再次共同在明月下相忆。

赏析

这首诗以一幅山光画作为引,表达了诗人与道兄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分别的不舍。诗中通过描写山光、水云、茆屋、化城、鸟道、秋萍等自然景象和佛教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首联表达了对道兄的感激之情,以及彼此共同的情趣;颔联则体现了对佛理的探讨和追求;颈联描绘了秋日的景色,增添了一份萧瑟之感;尾联则抒发了分别后的思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整首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富有禅意。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