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鸺鹠(xiū liú):一种鸟类,羽毛棕褐色,有横斑,尾巴黑褐色,腿部白色。头部的羽毛有角状的羽冠,眼睛大而圆。经常在晚上活动,叫声凄厉。
- 瞑烟:傍晚的烟霭。
- 五尺:这里指人的身躯。
- 天心:天意。
翻译
大陆上鸺鹠的叫声响起,孤独的灵魂在傍晚的烟霭中飘荡。 百般忧愁侵袭着这五尺身躯,一寸土地使双拳陷入困境。 夜晚的雨水像是侵人的泪水,天意似乎在夺走世间的缘分。 这样的人怎能得到呢,古代的道义存在于山林泉石之间。
赏析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孤寂、忧愁的氛围。首联通过“大陆鸺鹠响”和“孤魂逐瞑烟”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凄凉的景象和孤独的心境。颔联中“百忧攻五尺,寸土陷双拳”,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困境。颈联的“夜雨侵人泪,天心夺世缘”,进一步强调了忧伤的情绪,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之感。尾联“斯人安可得,古道在林泉”,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之人的追寻以及对古代道义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在现实中的迷茫和对宁静自然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复杂的情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
释今无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哀刘将军 》 —— [ 宋 ] 郑思肖
- 《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 》 —— [ 宋 ] 苏辙
- 《 感寓 》 —— [ 明 ] 童轩
- 《 仲秋同祝鸣皋诸文学再游西山得诗四首天寿山谒诸陵 》 —— [ 明 ] 胡应麟
- 《 道光乙巳八月闻少穆先生屯边感作 》 —— [ 清 ] 方士淦
- 《 感寓 》 —— [ 明 ] 童轩
- 《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 》 —— [ 宋 ] 苏辙
- 《 暨阳怀古二十三首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 —— [ 清 ] 缪徵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