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以英州山见贻作供石歌

峨嵋居士有逸想,声名如山,才华万丈。星芒月角恣幽赏,到处卿云随迭宕。 观山画水悟流波,胜因惯用无生奖。手撚玉麈探禅窟,金山老宿毫光密。 半偈难消玛瑙杯,一言易变琉璃质。补天五色鍊之馀,女娲失手苍龙得。 珊瑚树底浸逾红,老蚌腹中光篆刻。丝文腻理天孙织,波声消歇太湖黑。 五千年后出人间,光印森罗皆辟易。居士得之献老禅,金盘擎出烛人天。 珠池玉岭工力拙,八珍安可笑金仙。已矣哉,旧事风流祇自传,亲眼不见亦徒然。 丈夫志气超千古,华嵩岱霍如浮烟。黄河水源跨万里,一笑直倒昆崙巅。 不欲干情岳,岂肯滞心田。何况眇小如丘壑,厌立云头看星落。 襄阳伏地未必痴,放诞安知无所托。但令此志慕山林,一寸轻埃足寥廓。 君不见当年金谷围虚空,千株玉树金芙蓉。凤啼深碧梧桐老,莺啭初红二月中。 月色无光九华燄,冰喉翠管五云乱。黄金有炭不铸人,东门无路遭轻贱。 黎子志趣自非常,卓识曾经几回鍊。入怀雀见霜钩白,观空意笑夷门浅。 贻我云根溢一船,胸中洒落如飞箭。洪濛自此夜钟深,又移往事到如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峨嵋居士:指有高雅情趣和才华的人,这里可能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 逸想:超逸的思想。
  • 卿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
  • 迭宕(dié dàng):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
  • 玉麈(zhǔ):指玉柄拂尘。
  • 禅窟:指禅师的洞府。
  • 老宿:年高而有德行的高僧。
  • 无生奖:佛教中对达到无生无灭境界的赞扬。
  • 玛瑙杯:用玛瑙制成的杯子。
  • 琉璃质:像琉璃一样的质地,琉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材料。
  • 鍊(liàn):同“炼”。
  • 女娲(wā):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 苍龙:传说中的神兽。
  • 珊瑚树:由珊瑚虫的骨骼堆积而成的树枝状物体。
  • 天孙:星名,即织女星,这里指织女。
  • 珠池玉岭:形容珍贵的地方或物品。
  • 八珍:八种珍贵的食物。
  • 金仙:指佛。
  • 华嵩岱霍:华山、嵩山、泰山、霍山,泛指名山。
  • 昆崙(kūn lún):昆仑山。
  • 金谷:指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
  • 洪濛: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翻译

峨嵋居士有着超逸的想法,他的声名如高山般巍峨,才华横溢如万丈光芒。他在星芒月角之下尽情地欣赏幽美景致,所到之处都有祥瑞的彩云相随,变幻不定。 他观赏山水,领悟到水流的波澜,他深知因果,习惯以达到无生无灭的境界为追求。他手拿着玉柄拂尘探寻禅师的洞府,金山的高僧佛光浓密。 半首偈语难以消受玛瑙杯中的美酒,一句话就能改变如琉璃般的本质。这补天的五色石是炼制之后剩余的,女娲失手后被苍龙得到。 珊瑚树底部浸泡得愈发红艳,老蚌的腹中有着光芒如同篆刻。丝线的纹理细腻如同织女所织,波涛的声音停歇后太湖变得黑暗。 五千年后这宝物出现在人间,光芒闪耀,森罗万象都为之退避。居士得到后献给了老禅师,用金盘托着,照亮了众人。 珠池玉岭的工艺显得笨拙,八珍怎能让佛觉得可笑。算了吧,过去的风流事迹只靠传说流传,自己没有亲眼见到也只是徒劳。 大丈夫的志气超越千古,华山、嵩山、泰山、霍山都如同浮云。黄河的水源跨越万里,一笑之间就能直达昆仑山巅。 不想被情感和山岳所束缚,又怎么会让心思停滞。何况那渺小如同山丘沟壑的事物,我厌恶站在云头看着星辰落下。 襄阳之人伏地未必是痴傻,放诞不羁怎知他没有所寄托的呢。只要让这志向仰慕山林,一寸轻微的尘埃也足以广阔。 您没看到当年金谷园周围的虚空,上千株的玉树和金芙蓉。凤凰在深绿色的梧桐树上啼叫,黄莺在二月初开始欢唱,声音婉转。 月色无光,九华的火焰也显得暗淡,冰喉翠管的声音让五云都变得混乱。有黄金和炭却不铸造人,在东门没有出路而遭受轻视。 黎子的志趣自然非同寻常,卓越的见识是经过多次磨炼的。入怀的雀儿见到霜钩变白,观察空境时心意嘲笑夷门的浅薄。 他送给我一船如云朵般的石头,我的心中畅快如同飞箭。从此混沌的夜晚钟声深沉,又将往事推移到了现在。

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宏大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峨嵋居士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志趣和世事变迁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峨嵋居士的逸想和才华,以及他对山水、禅理的领悟。同时,通过对各种宝物和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世间的奇妙和多彩。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大丈夫志气的崇尚,认为不应被情感和山岳所束缚,而应追求广阔的境界。诗中还提到了金谷园的繁华与衰落,以此警示人们世事无常,不应只追求表面的荣华富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