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冬舟过英州阻风追忆行役之难因赋北风篇

一年辛苦事,欲暂息舟中。买船上水撑逆浪,不吹南风吹北风。 北风怒号船头裂,北风怒号牵枝折。出门便得羁旅愁,人生那可轻离别。 我闻滟滪堆难平,巴字猿声不可听。少年未肯寻常老,山川虽险心犹横。 又忆当时瀚海归,寒沙万里无征衣。黑海海水与天阔,心知入水终难活。 不道悲凉雪窖来,却含郁抑无人说。即使鞭驴走幽蓟,易水流澌风透袂。 冷人莫过五更霜,悬鹑已见三年敝。北风北风于我亲,八岁流离已苦辛。 至今所历三十载,日夜徬徨驱心神。人生学道存安逸,吾道萧萧悲白日。 君不见德宗懒瓒呼不起,纵有北风吹何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戊申:指农历的戊申年。
  • 英州:古代的地名,在今广东英德市。
  • 滟滪(yàn yù)堆: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
  • 巴字:指巴地的字,巴地,古代巴国地域,大致在今重庆、四川东部一带。(字音:bā)
  • 猿声:巴地多山,猿猴众多,猿声常被文人用来表达悲苦之情。
  • 瀚海:原本指北方的大湖,后也指戈壁沙漠。
  • 澌(sī):解冻时流动的冰水。
  • 徬徨(páng huáng):同“彷徨”,表示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翻译

一年的辛苦劳作后,想要在船中暂时歇息一下。买了船逆流而上,撑船逆着波浪前行,不想吹南风却偏偏吹起了北风。

北风愤怒地呼啸着,船头像要被吹裂,北风吹得树枝都折断了。一出门就感受到羁旅的忧愁,人生怎么能轻易地离别呢。

我听说滟滪堆难以抚平,巴地的字和猿猴的叫声不忍听。少年不肯轻易地接受平凡老去,即便山川险峻,内心依然充满豪情。

又回忆起当时从瀚海归来,在寒冷的沙漠中走了万里却没有征衣。黑海的海水与天相连,心里明白落入水中最终很难存活。

没想到悲凉从雪窖中袭来,心中怀着抑郁却无人诉说。即使骑着驴奔走在幽蓟之地,易水的冰水融化,寒风透过衣袖。

寒冷的人最怕五更的寒霜,穿着破烂的衣服已经三年了。北风啊北风,对我来说是如此亲近,八岁起就流离失所,已经十分辛苦。

至今所经历的三十年,日夜彷徨,心神被驱赶着。人生学习道是为了求得安逸,我的道却在萧萧白日中充满悲伤。

您没看到德宗时的懒瓒和尚叫也叫不醒,纵然有北风吹来又有什么益处呢。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在戊申年冬天乘船经过英州时遇到逆风为背景,抒发了他对人生艰辛和流离之苦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北风的凶猛以及旅途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羁旅忧愁和离别的深刻感受。同时,通过回忆过去在瀚海、黑海等地的经历,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苦难和心中的郁闷。作者虽历经磨难,但仍保持着内心的豪情,不愿轻易屈服于命运。诗中还提到了人生求道的意义,以及对安逸的追求与现实的悲伤之间的矛盾。最后以德宗时的懒瓒和尚为例,暗示了即使外界环境有所变化,但若内心无法觉醒,也难以改变困境。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