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飞来寺

碧波深绕树丛青,画栋朱甍出化城。 千古竟谁知静理,一时行客动閒情。 玉环归洞虚持捉,锦缆盘江讶重轻。 举世劳劳何事好,吟残微雨月微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朱甍(méng):红色的屋栋。
  • 化城: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此诗中“化城”应指佛寺。
  • 玉环:这里指的是水中的月影,并非实际的玉环饰物。
  • 閒情:同“闲情”。
  • 劳劳:忧愁伤感的样子。

翻译

碧绿的水波深深环绕着青葱的树丛,红色屋栋的佛寺从像化城一般显现出来。 千百年以来究竟有谁能知晓清静的道理呢,一时间路过的行客心中涌起闲适的情致。 水中的月影回归到洞中虚幻地持握捕捉,锦制的缆绳盘绕在江上令人惊讶它的轻重。 这世间众人忧愁伤感地奔忙,有什么事情是好的呢,在微雨中吟诗,直到月亮微微明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飞来寺周围的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悟。首联通过描写碧波环绕的树丛和朱红色的寺宇,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颔联则表达了对静理的思考以及行客被景色所触动的闲情。颈联中对玉环归洞和锦缆盘江的描写,富有想象力且意境独特。尾联则抒发了对世间众人劳劳奔忙的感慨,以及诗人在微雨中吟诗,享受宁静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传达出一种对宁静、闲适的追求以及对世事的思考。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