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寅:壬寅年,为干支之一。
- 高岑:高山。(“岑”,读作“cén”)
-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嵯”,读作“cuó”)
- 歛:同“敛”,收敛。
- 泉台:指坟墓。
- 法源:此处可能指佛法的源头或真谛。
- 孤白:单独的白色。
- 荼: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或茅草的白花。(“荼”,读作“tú”)
翻译
在江门寻找道路去拜谒高山,仰望着高峻的山峰,已是春暮时节,天色阴沉。 溪雨即将来临,山间的雾气渐渐收敛,先师的坟墓长久地掩蔽着,佛法的真谛深邃难测。 烟雾散开,一只白色的鹤啼叫着归来,土地酝酿出新的红色,从远处的树林中显现出来。 往日在床边围绕的孙子渐渐老去,摆上一盘荼菜,以此表达我微小的诚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壬寅年春天为先师扫墓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春暮时节在江门拜谒先师陵墓的情景。首联通过“江门”“高岑”“春暮阴”等词语,营造出一种阴沉、肃穆的氛围。颔联写溪雨欲来,山气收敛,以及先师坟墓所蕴含的深邃意义,表达了对先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颈联中“烟开孤白啼归鹤”,以孤鹤归啼的景象增添了一丝孤寂和悲凉,“土酿新红出远林”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形成一种生与死的对比。尾联提到孙子渐老,以荼菜表达诚意,进一步强调了对先师的怀念和敬意。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先师的追思之情。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
释今无的其他作品
- 《 寿诗 》 —— [ 明 ] 释今无
- 《 辽海舟中 》 —— [ 明 ] 释今无
- 《 送吼万维那慧均典客请佛舍利于栖贤 其三 》 —— [ 明 ] 释今无
- 《 戊申初冬望前一日本师天然老和尚六十又一示生人天胥庆华梵交响恭赋律言敬致末祝 》 —— [ 明 ] 释今无
- 《 甲寅九月杪予从江宁入句曲晤林明府仅人因得接黍谷钱中丞之欢同寓崇明寺畅谈捧腹已成三日夕之乐十月朔二鼓别归邻院而宿夜梦与中丞凭高俯视见有搅绵花者梦中幻境其花蒙茸如海风撼浪予谓中丞曰可共作搅绵花诗何如中丞诺之予遂先成二句曰却似白云生谷口还如泻水置平川及旦林紫君相过因与中丞同早饭王大席陈南浦俱在焉饭后相与步城头揽郭外秋色而凭高之意遂忆梦中因语中丞中丞索予续成欲和同游者各属一章即以此为相逢剪拂投赠之雅什也 》 —— [ 明 ] 释今无
- 《 本师诞日 》 —— [ 明 ] 释今无
- 《 雪 》 —— [ 明 ] 释今无
- 《 卧月 》 —— [ 明 ] 释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