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寅:壬寅年,为干支之一。
- 高岑:高山。(“岑”,读作“cén”)
-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嵯”,读作“cuó”)
- 歛:同“敛”,收敛。
- 泉台:指坟墓。
- 法源:此处可能指佛法的源头或真谛。
- 孤白:单独的白色。
- 荼: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或茅草的白花。(“荼”,读作“tú”)
翻译
在江门寻找道路去拜谒高山,仰望着高峻的山峰,已是春暮时节,天色阴沉。 溪雨即将来临,山间的雾气渐渐收敛,先师的坟墓长久地掩蔽着,佛法的真谛深邃难测。 烟雾散开,一只白色的鹤啼叫着归来,土地酝酿出新的红色,从远处的树林中显现出来。 往日在床边围绕的孙子渐渐老去,摆上一盘荼菜,以此表达我微小的诚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壬寅年春天为先师扫墓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春暮时节在江门拜谒先师陵墓的情景。首联通过“江门”“高岑”“春暮阴”等词语,营造出一种阴沉、肃穆的氛围。颔联写溪雨欲来,山气收敛,以及先师坟墓所蕴含的深邃意义,表达了对先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颈联中“烟开孤白啼归鹤”,以孤鹤归啼的景象增添了一丝孤寂和悲凉,“土酿新红出远林”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形成一种生与死的对比。尾联提到孙子渐老,以荼菜表达诚意,进一步强调了对先师的怀念和敬意。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先师的追思之情。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
释今无的其他作品
- 《 尹乔岳入泮宫 》 —— [ 明 ] 释今无
- 《 九日和王仲锡宪长咏蝴蝶花限韵 》 —— [ 明 ] 释今无
- 《 丁酉九日南还别剩师叔 》 —— [ 明 ] 释今无
- 《 送姚梅长游江左兼寄令弟六康明府 》 —— [ 明 ] 释今无
- 《 宿海州城闻砧 》 —— [ 明 ] 释今无
- 《 汪汉翀水部晚年举子赋此志赠 》 —— [ 明 ] 释今无
- 《 寿刘焕之 其一 》 —— [ 明 ] 释今无
- 《 予欲登飞来寺顶至半山亭怯风不能行不挂超汉自显三子掖之而下 》 —— [ 明 ] 释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