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祠

名祠衰草引颓垣,禹贡河山绝此峦。 忆别楼船悲海气,看来铜柱泣王孙。 朝廷版籍黎村渺,天地浮生马革存。 千载英魂余欲奠,蘋蘩无力荐平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释今无:诗人名字,可能指并非当世知名之人。
  • 颓垣:破败的墙垣,形容古迹的荒凉。
  • 禹贡:古代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的区域划分。
  • :山峰。
  • 楼船:古代大型战舰。
  • 海气:海上雾气或壮阔景象,象征离别之感。
  • 铜柱:古代南越国设置的标志,此处指南方边界的象征。
  •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可能指远行的官员或将领。
  • 版籍:户籍册,此处指国家管理下的乡村。
  • 黎村:平民村落,与朝廷相对。
  • 马革:古代军人死后裹尸的皮革,象征战死沙场。
  • 平原:原野,此处可能指祭坛或墓地。
  • 蘋蘩:两种水草,用于祭祀。

翻译

一个默默无闻的祠堂,荒草蔓生,围绕着残破的墙壁,这里是古代地图上再也找不到的高山。想起当年楼船出海时的壮志豪情,如今只留下悲伤的海风。遥望南方铜柱,仿佛看见那些远去的王孙们哭泣。朝廷的管辖之地遥远而渺小,世间百姓如浮萍般漂泊不定,只有在战场上结束一生。千年的英雄魂魄,我想要祭奠,但手中的草蔬无力表达我对那广袤平原的敬意。

赏析

这首诗以伏波祠为背景,描绘了祠堂的荒凉以及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诗人通过描述祠堂的衰败,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楼船、铜柱等意象富有历史厚重感,展现了古代边疆的辽阔和征战的艰辛。同时,通过对黎村和马革的描绘,揭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战争的残酷。最后,诗人借祭奠无措的草蔬,寄托了对英雄深深的敬仰和无法言说的哀思。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