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刘焕之总戎

敦友本以仁,道合竟得天。 因思十年里,其乐如登仙。 天下有至理,散在日用前。 应其当然者,不后亦不先。 秦台善鉴物,无语列媸妍。 君子会心际,融洽亦如然。 天多气象正,静至道妙全。 颖南产奇士,志气自刚坚。 少小偶失途,髫龀长烽烟。 突马解战斗,看剑摇山川。 因探河洛数,便窥孔孟传。 怀秘寡徒侣,抗调难和篇。 与余一定交,万古破拘挛。 两宗聚讼久,真义竟未宣。 有离亦有合,有全亦有偏。 共坐广居堂,挑灯常不眠。 剔微语俱涩,默对如蜕蝉。 忽而憬然起,大笑泻飞泉。 语默动静间,殆无有遗璇。 既能明曩哲,又复资玩研。 金张何足问,管鲍亦非贤。 情好醇已笃,骨肉相牵连。 髣髴同所遇,髣髴情堪怜。 只愁非麋鹿,会上别离船。 癸丑秋才深,余果游幽燕。 乾坤随震荡,戎马踏春田。 五岭亦多事,分镇日催迁。 锁钥寄连阳,所事在两肩。 早曾学军旅,气可吞九埏。 如珠只走盘,如珠不在毡。 以其所蕴者,施于牙纛边。 予既归五羊,不得相周旋。 时时发清梦,同诵锦云笺。 仲冬乃君诞,昂首祝斗躔。 人生建令名,学术不弃捐。 可知澄清辔,即是祖生鞭。 愿为台与莱,芘物长芊芊。 慰我非一途,无用真枯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敦友:敦厚友爱。 总戎(róng):统管军事,统率军队,这里指刘焕之的官职。 秦台:秦镜,传说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的善恶。 媸妍(chī yán):美丑。 颖南:地名。 髫龀(tiáo chèn):儿童换牙时,指童年。 谲(jué):奇异,怪异。 拘挛(jū luán):拘束,拘泥。 (sòng):争辩是非。 曩哲(nǎng zhé):先哲,前代的贤哲。 九埏(yán):九州的边际,形容极远的地方。 牙纛(dào):牙旗,将军之旗。 (chán):天体的运行。 (bì):通“庇”,庇护。 芊芊(qiān 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

翻译

以仁厚来敦厚友爱朋友,志同道合最终得享天意。 因而回想这十年里,那种快乐如同登上仙境。 天下存在着最深的道理,散布在日常生活之前。 顺应其应有的规律,不早也不晚。 秦镜善于鉴别事物,默默排列着美丑。 君子在心灵契合之际,融洽的状态也是如此。 天空气象多端却正气凛然,安静到极致则道妙周全。 颖南产生奇特之士,志气自然刚强坚毅。 年少时偶尔迷失道路,童年时就历经烽烟。 骑马冲锋解除战斗,看剑挥舞震撼山川。 因而探索河洛数理,便能窥探孔孟学说的传承。 心怀奥秘少有人为伴,其格调难以应和诗篇。 和我一旦结交,万古以来破除了拘束。 两种学说长久争论,真正的义理竟然未能宣扬。 有分离也有聚合,有完整也有偏颇。 一起坐在宽广的居室中,挑灯常常彻夜不眠。 探讨细微之处话语都有些晦涩,默默相对如同蜕变的蝉。 忽然间憬悟起身,大笑如飞泉倾泻。 在言语沉默、行动静止之间,几乎没有遗漏的地方。 既能够明白前代的贤哲,又能够作为借鉴来玩味研究。 金张之家哪里值得过问,管鲍之谊也并非最为贤能。 情谊深厚而纯正,亲如骨肉相互牵连。 仿佛一同经历过,那种情感令人怜惜。 只担心不是麋鹿那样自在,会登上分别的船只。 癸丑年秋意正浓,我果然游历到幽燕之地。 天地随着动荡,兵马践踏春日的田野。 五岭也多生事端,分别镇守的日子催促着迁移。 把军事要地托付给连阳,所承担的事务在双肩之上。 早年曾学习军事,气概可以吞没极远的地方。 如同珠子只在盘中滚动,如同珠子不在毛毡之上。 凭借他所蕴含的才能,施展在军旗之旁。 我回到五羊之后,不能和他相互往来。 时常在梦中出现,一同诵读美好的诗笺。 仲冬是你的生日,抬头祝福星斗的运行。 人生要建立美好的名声,做学问不能放弃抛弃。 可以知道清正的缰绳,就是祖逖的马鞭。 希望成为山台和野草,庇护万物生长茂盛。 安慰我的不止一种途径,无用的才是真正的枯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刘焕之总戎祝寿而作,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诗中先阐述了仁厚、志同道合的道理,以及对天下至理的思考。接着描述了刘焕之的奇特和坚毅,他的经历和才华,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诗中还探讨了一些哲学和学术问题,展现了作者的思考和见解。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当时的社会局势和刘焕之的职责,表现了对他的期望和祝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用典恰当,既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祝福,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道义、学术等方面的感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