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秋日予客金陵景尚道兄出宰栗阳正欲趋贺忽有王师入镇予随之归岭欲乞路费于知己用寄此什

福星万里到金陵,咫尺穷途未可迎。 忽有归帆随铁马,旋思舟麦送金经。 祇园不藉衔环报,清俸还知好义轻。 得入罗浮高处望,千秋犹记此时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寅:甲寅年,为干支之一。
  • 金陵:南京的古称。
  • :主管,这里指担任县令。
  • 栗阳:应该是“溧阳”(lì yáng),地名。
  • 王师:朝廷的军队。
  • :这里指山岭,可能指作者要去的地方。
  • 祇园(qí yuán):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是佛陀的说法地之一,这里借指佛寺。
  • 衔环报:比喻报恩。
  • 清俸:指清廉的俸禄。

翻译

福星从万里之外来到金陵,我在这穷困的路途近在咫尺却不能去迎接。忽然有归乡的帆船随着军队而来,我随即想到用船上的麦粮换取路费好诵读佛经。佛寺不需要我衔环报恩,知道清廉的俸禄也表现出对义的重视而不看重钱财。能够进入罗浮山的高处远望时,千秋万代都会记得此时的情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遭遇和心境。诗的开头表达了作者因穷困而无法去迎接福星(可能指好的机遇或朋友)的遗憾。随后描述了作者借助归帆和军队的到来,思考如何解决路费问题并追求精神上的寄托(送金经)。诗中提到祇园,强调了作者对报恩和义的理解,认为不应过于功利地看待回报。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在进入罗浮山高处远望时,能永远铭记此刻的情谊。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思考和对情谊的珍视。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