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诸秀才秋闱不第诗送之归

男儿负所学,挟笔干时贤。 所求贵得志,展翼青云巅。 家住扶桑下,门临铜柱边。 海水一万里,崎岖路几千。 只身涉溟渤,行李滋蛮烟。 富贵如可求,艰难甘弃捐。 讵意竹箭流,还教点额旋。 孙阳实未来,绝尘徒自怜。 且归玩沧海,五车恣幽研。 他年一昂首,自然摩高天。 石房垂椰叶,芸室烧龙涎。 药苗穿篱秀,秋韭割来鲜。 烹鸡下美酒,茉莉薰昼眠。 人生有如此,圭组何必先。 我本谈空士,旧游曾留连。 道义既云合,交情良亦坚。 相订或重来,开池种白莲。 今转送君去,殷勤一赠言。 客路日易短,寒螀啼君前。 悲欢岂有定,倚仗久难诠。 五尺何多力,万事如钩连。 秉心皈绣佛,胜着祖生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秋闱(wéi):指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乡试。
  • 时贤:指当时有德才的人。
  • 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其下,后用以代指东方极远之地。
  • 溟渤(míng bó):溟海和渤海,多泛指大海。
  • 竹箭:这里指人才。
  • 点额:比喻差一点儿,没有考中。
  •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善相马,后用以代指善识千里马的人。
  • 圭组:官员的礼服和印绶,借指官爵。
  • 螀(jiāng):一种昆虫,通常指蝉的一种。
  • 诠(quán):解释,说明。

翻译

男子汉身负所学之才,带着笔杆去挑战当时的贤能之士。所追求的是能够得志,展开翅膀飞向青云之端。 家住在遥远的东方,门对着铜柱的边上。海水有万里之遥,路途崎岖又有几千。 独自投身于茫茫大海,行李上沾染着蛮地的烟瘴。富贵如果可以追求得到,艰难困苦也甘愿抛弃。 没想到如优秀人才般的自己,还是没有考中而失意归来。就像孙阳那样的伯乐实际上还没有到来,只能独自超尘脱俗却自我怜惜。 暂且回去赏玩沧海,尽情深入地研究各种学问。将来某一天昂首挺胸,自然能够触摸到高高的天空。 石房旁垂着椰叶,书房里燃烧着龙涎香。药苗穿过篱笆长得秀丽,秋韭割下来十分新鲜。 煮鸡配上美酒,在茉莉的香气中白天入眠。人生能有这样的生活,又何必一定要先追求官爵呢? 我本来是谈论空理的人,曾经在旧地流连忘返。道义既然相契合,交情实在也很坚固。 相互约定或许会再次重来,开凿池塘种植白莲。现在送你离去,恳切地送上一句赠言。 旅途的日子容易变短,寒蝉在你面前鸣叫。悲伤和欢乐哪有定数,依靠什么难以说清。 五尺身躯能有多少力量,万事万物如同钩子相连。秉持着内心皈依绣佛,胜过执着于追求功名利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给秋闱不第的琼山诸秀才的,诗中既表达了对秀才们才华的肯定和对他们未能中举的惋惜,又鼓励他们不要气馁,继续努力。诗的开头描绘了秀才们怀揣着理想和才华去参加考试,希望能够飞黄腾达。接着描述了他们归家途中的艰辛和对未中举的失落。但作者随即鼓励他们要坚持不懈,充实自己,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诗中还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生的追求不仅仅在于功名利禄的观点。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体现了对友人的关怀和鼓励,也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