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人大祥奠柩前用乙亥韵

· 顾清
忽忽流光又此辰,此中何意复经春。 君应地下怜诸幼,我合愁中过六旬。 五鼎不消明镜恨,一灯翻忆布衣贫。 东风得与同归便,自斸青松荫两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淑人:古代妇女封号。
  • 大祥:古代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
  • 奠柩(jiù):指把祭品放在灵柩前祭奠。
  • 忽忽: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 流光:指光阴,岁月。
  • :应该。
  • 愁中:忧愁之中。
  • 六旬:六十岁,此处指作者处于六十岁这个年龄段,亦泛指六十天。
  • 五鼎: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此处代指丰盛的祭品。
  • 不消:不能消除。
  • 明镜:明亮的镜子,常用来比喻清晰的事理或公正的判断。这里可能表示对过往的清晰回忆或反思。
  • 一灯:一盏灯,常用来象征孤独、思考或希望。
  • 翻忆:回忆。
  • 布衣: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借指平民。
  • (zhú):挖,掘。

翻译

时间匆匆,又到了这个时候,在这情境中又有何种意味来再次经历春天呢。 你应该在地下怜惜诸多幼小的孩子,而我应该在忧愁中度过六十天(或六十岁这个阶段)。 丰盛的祭品也不能消除我对着明镜般清晰往事的悔恨,一盏孤灯让我回忆起过去平民般的贫苦生活。 若是东风能让我与你一同归去,我会亲自挖取青松来荫蔽我们两人的坟墓。

赏析

这首诗是顾清在淑人大祥之祭时,在灵柩前所作,表达了他对逝者的思念、愧疚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诗的开头“忽忽流光又此辰,此中何意复经春”,通过“忽忽流光”表现出时间的快速流逝,而“此中何意复经春”则透露出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对春天再次到来的复杂情感,可能包含着对逝者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君应地下怜诸幼,我合愁中过六旬”,体现了作者对逝者的牵挂,认为逝者在地下会怜惜年幼的孩子们,而自己则在忧愁中度过一段时间(或这个年龄段)。

“五鼎不消明镜恨,一灯翻忆布衣贫”,用“五鼎”象征丰盛的祭品,却无法消除内心的悔恨,“明镜恨”可能指对过去的某些事情的懊悔;“一灯翻忆布衣贫”则通过一盏灯引发对过去贫苦生活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反思。

最后“东风得与同归便,自斸青松荫两坟”,表达了作者希望能与逝者一同归去的愿望,并且愿意亲自挖取青松来荫蔽两人的坟墓,体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深情厚谊。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沉,通过对时光、回忆、悔恨和愿望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