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歌送吴宿威太守

· 顾清
松江之水清若空,松江之流浩无穷。西起太湖东距海,馀波直去通瀛蓬。 桑麻黍稌夹两岸,极目四望烟云重。横塘直浦一百二十交灌注,往往云雨兴蛟龙。 自从神禹来,图牒朗昭融。孙龙肇启号,伯言继疏封。 李唐作邑元建郡,遂与三吴齐长雄。圣朝疆域遍四海,岁事半资苏与松。 诸贤经济各有以,蘋藻独荐双崖翁。我生不及际全盛,尚见诸仓盈济农。 何人巧作忧民计,颠倒簿领资顽凶。徵科岁滋储廪竭,对面无地寻窠踪。 前年己巳及庚午,诸湖积雨江发洪。流尸塞道官束手,有识仰面吁苍穹。 张公复始喻公赞,五年补葺无遗功。衢槐未成京兆死,拦街竹马悲儿童。 使君五马今复东,江头父老情喁喁。望君不来待君久,眼中几见旌旗红。 老人有怀言莫通,我歌松江写其衷。歌声有竟情莫终,总在使君心耳中。 呜呼安得此江还似双崖日,归钓鲈鱼作野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tú):稻子。
  • 瀛蓬:瀛洲和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泛指海外仙境。
  • 昭融:明亮,光明。
  • 蘋藻(pín zǎo):苹与藻,皆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也用于比喻德行高尚的人。

翻译

松江的水清澈得如同虚空一般,松江的水流浩大没有尽头。它西边起自太湖,东边直到大海,剩余的水波径直通向海外的仙境。 两岸遍布着桑麻黍稌,放眼四望,烟云浓密。横塘和直浦相互交错,一百二十条水道交汇灌注,常常有云雨兴起,仿佛蛟龙出没。 自从大禹治水以来,地图典籍清晰明朗。孙龙开创了基业,伯言接着受封。 李唐时期在这里建城设县,于是和三吴地区一起繁荣强大。圣朝的疆域遍布四海,每年的事务有一半依赖苏州和松江。 诸位贤臣各自有治理的办法,只有德行高尚的双崖翁被人们举荐。我出生时没赶上全盛时期,尚且看到各个粮仓充满粮食来救济农民。 不知是谁巧设了让百姓忧愁的计策,混乱了公文簿册,助长了凶恶之人。征收的赋税逐年增加,仓库储备耗尽,百姓面对困境无处可寻安身之处。 前年己巳年和庚午年,各个湖泊连续降雨,江水泛滥成灾。漂流的尸体堵塞了道路,官员们束手无策,有见识的人只能仰面呼吁苍天。 张公重新开始治理,喻公辅佐,五年时间修补完善,没有遗漏的地方。大路旁的槐树还没长成,京兆尹就去世了,儿童们为他的离去感到悲伤,拦街哭泣。 如今吴宿威太守您骑着五马马车再次回到东方,江边的父老们情意殷切。盼望您不来,却又等您很久了,眼中几乎要看到红色的旌旗。 老人心中有话却说不出来,我歌唱松江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歌声有结束的时候,但情意没有尽头,总归会被太守您听到心里。 唉!怎样才能让这条江还像双崖翁在时那样呢,那时我就可以回来钓鲈鱼,做个逍遥的老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松江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以及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诗的开头描述了松江的水清且流浩无穷,展现了松江的壮阔景象。随后提到了松江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其在圣朝的重要地位。接着,诗人诉说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如赋税繁重、灾祸频发等,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诗中还赞扬了张公和喻公的治理功绩,同时对吴宿威太守的到来充满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松江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期望,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