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敬止使朝鲜

· 顾清
大人值兴运,避地开东藩。 八条一以施,礼俗仪中原。 燕满中扰乱,淳风久仍存。 流传扶馀慈,至性天所惇。 真德颂唐运,金石振清温。 至今云海上,想象扶桑暾。 皇帝膺宝历,威德被鱼豚。 维东实首顺,圭组继胀膰。 赴告谨终始,宠数亦殷繁。 皇皇使者车,中天下旂幡。 共瞻天人姿,照耀东海垠。 宇宙有大界,中华有常尊。 奉使固有体,专对非徒言。 春风海山道,注目盼回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í):遇到,碰上。
  • 兴运:兴旺的时运。
  • 避地:指因避乱而移居他乡。
  • 东藩:东方的藩属,这里指朝鲜。
  • 八条:指的是八种治国的原则或政策。
  • 礼俗:礼仪习俗。
  • :效仿,取法。
  •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代指中国的中心地区文化和传统。
  • 燕满:这里用来借指边境地区,具体所指不甚明确。
  • 扰乱:混乱,不安定。
  • 淳风:敦厚古朴的风俗。
  • 扶馀(fú yú):古国名,在今东北地区。
  • :仁爱,和善。
  • 至性:多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
  • 天所惇(dūn):上天所厚待的。
  • 真德:真正的品德。
  • :歌颂。
  • 唐运:唐朝的国运,借指盛世。
  • 金石:常用以比喻不朽。
  • :振作,兴起。
  • 清温:这里指清平而和暖。
  • (tūn):刚升起的太阳。
  • (yīng):接受,担当。
  • 宝历:指国祚,皇位。
  • 威德:声威与德行。
  • :覆盖,遍及。
  • 鱼豚:泛指鱼类和豚类,比喻百姓。
  • 维东:指东方,这里指朝鲜。
  • 首顺:首先归顺。
  • 圭组:印绶,借指官爵。
  • 胀膰(fán):祭祀用的熟肉,这里指朝廷的赏赐。
  • 赴告:春秋时各国以崩薨及祸福之事相告。后泛指报告。
  • 终始:从开始到结束,指全过程。
  • 宠数:帝王给予的恩宠和礼遇。
  • 殷繁:繁多,盛多。
  • 皇皇:形容盛大。
  • 旂幡(qí fān):旗帜。

翻译

大人恰逢兴旺的时运,前往东方的藩属之地(朝鲜)。他将八种治国原则一一施行,使那里的礼俗礼仪效仿中原地区。虽然边境地区曾有混乱,但敦厚古朴的风俗长久地保存下来。流传着扶馀国的仁爱,那是上天所厚待的至善品性。真正的品德歌颂着如唐朝般的盛世,如不朽的金石之声,振作起清平而和暖的风气。至今在那云海上,想象着扶桑国初升的太阳。 皇帝承受皇位,声威和德行遍及百姓。东方的朝鲜首先归顺,朝廷的赏赐和官爵相继而来。报告始终谨慎认真,所受的恩宠和礼遇也繁多丰盛。盛大的使者车,如天下的旗帜一般。人们共同瞻仰天人般的风姿,其光芒照耀着东海的边际。宇宙有宏大的边界,中华有着恒久的尊荣。奉命出使本就有一定的规范,专门应对并非随便说说。在春风吹拂的海山道上,众人瞩目期盼着使者归来的车驾。

赏析

这首诗是顾清送王敬止出使朝鲜的作品,诗中既赞扬了王敬止的品德和才能,也表达了对国家强盛和文化影响力的自豪。

首联和颔联描述了王敬止前往朝鲜以及在那里推行中原文化和治国理念的情况,强调了文化的传播和风俗的传承。颈联和颔联通过对美好品德和盛世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对国家繁荣的期望。诗中提到的“扶馀慈”“真德颂唐运”等,都体现了对仁爱、品德和繁荣的向往。

尾联则强调了出使的重要性和规范,以及人们对使者归来的期盼。整首诗气势恢宏,语言优美,表达了对出使朝鲜这一事件的重视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影响力。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