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庙

二贤千载尚馀休,古庙荒凉过客留。 秋圃空闻寒雁度,棠梨惟见野蜂游。 拾薇溪壑孤忠老,弃国烟霞百世谋。 一扫寒芜倍惆怅,可堪聋瞽更遗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夷齐:指商朝末年的两位贤人伯夷和叔齐,他们因不愿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
  • 馀休:余下的美德。
  • 棠梨:一种植物,常用于象征荒凉或寂寞。
  • 拾薇:指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
  • 孤忠:孤独而忠诚。
  • 弃国:放弃国家,指伯夷、叔齐不愿事周而隐居。
  • 烟霞:指隐居的生活环境,常用来形容隐士的生活。
  • 寒芜:荒凉的草地。
  • 聋瞽:比喻无知或视听不明。

翻译

两位贤人虽逝千年,他们的美德依然流传,古庙虽荒凉,过往的旅人仍会停留。秋园中,只听得寒雁飞过的声音,棠梨树下,只有野蜂在游荡。他们在溪壑中拾薇而食,孤独而忠诚地老去,放弃了国家,选择了隐居的烟霞生活,为后世留下百年的谋划。扫除荒草倍感惆怅,更令人遗憾的是,那些无知的人还留下了羞耻。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古庙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伯夷、叔齐两位贤人孤独忠诚、弃国隐居生活的敬仰与怀念。诗中运用了秋雁、棠梨等意象,增强了荒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的“寒芜”与“聋瞽”对比,既表达了对贤人遗风的惋惜,也暗含对当时社会无知无识之人的批评。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古代贤人精神的一种颂扬和传承。

赵完璧

明山东胶州人,字全卿,号云壑,又号海壑。由贡生官至巩昌府通判。工诗,多触事起兴,吐属天然。有《海壑吟稿》。 ► 5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