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秩下第还山中

沈郎读书如好酒,终日喃喃不停口。愈醉愈贪滋味佳,半夜葩经犹在手。 沈郎作文如作画,万象森罗同造化。江湖巨眼一见之,争致千金来问价。 读书作文未足奇,胸中抱负谁能知。立心要做三代士,不数汉唐群小儿。 相逢俗客腰懒折,共骂书生太豪杰。我言沈郎不独铁作腰,请看沈郎心肠都是铁。 昨日当场选乡试,诸子竞陈椒与桂。满前辛辣气多烈,掩却太羹玄酒味。 沈郎笑歌归去来,读书更上山中台。人传沈郎颇不乐,我言此子器量非瓶罍。 劝君且暂居田野,颜渊称舜何人也。来科夺取黄金榜,上元压倒纷纷先进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葩经:指《诗经》,因《诗经》古称“葩经”。
  • 万象森罗:形容景象繁多,丰富多彩。
  • 江湖巨眼:指有见识的人。
  • 争致千金:争相出高价。
  • 三代士:指夏、商、周三代的士人,这里泛指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
  • 汉唐群小儿:指汉唐时期的士人,这里用以对比,表示沈郎的抱负远超他们。
  • 豪杰: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 铁作腰:比喻坚强不屈。
  • 心肠都是铁:比喻意志坚定,不易动摇。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 椒与桂:这里指辛辣之物,比喻文章的辛辣、尖锐。
  • 太羹玄酒:太羹,指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汤;玄酒,指古代祭祀时用的水。这里比喻文章的纯正、高雅。
  • 颜渊称舜:颜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舜,古代圣王。这里比喻沈郎有成为圣贤的潜质。
  • 来科:指下一科考试。
  • 上元: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 先进者:指先前已经取得成就的人。

翻译

沈郎读书就像嗜好美酒,整天喃喃自语,口不停歇。越是沉醉,越是贪恋那美妙的滋味,半夜时分,《诗经》还握在手中。 沈郎写作文章如同绘画,万象纷呈,与自然造化相融。有见识的人一见到他的作品,便争相出高价求购。 读书和写作并不足以称奇,沈郎胸中的抱负又有谁能真正了解?他立志要做夏、商、周三代那样的士人,不屑于汉唐时期的士人。 遇到庸俗的客人,他懒得弯腰相迎,与朋友们一起嘲笑那些自命不凡的书生。我说沈郎不仅腰杆硬如铁,他的心肠也坚硬如铁。 昨天当场选拔乡试,诸子争相展示辛辣尖锐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激烈,却掩盖了纯正高雅的文风。 沈郎笑着唱着归去来,回到山中继续读书。人们传说沈郎颇为不乐,但我认为此子的器量绝非瓶罍所能比拟。 劝你暂且安居田野,颜渊那样的德行,称颂舜那样的圣王,又有何不可?下一科考试,沈郎必将夺取黄金榜,上元之位,压倒那些先前已经取得成就的人。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沈郎的读书热情和文学才华,以及他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意志。通过对比沈郎与俗客、汉唐士人的不同,突出了沈郎的高尚品格和非凡才能。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读书如好酒”、“作文如作画”等,展现了沈郎的独特魅力。最后,诗人对沈郎的未来充满信心,预言他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辉煌成就,压倒群雄。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沈郎的深深敬佩和美好祝愿。

郑文康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 2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