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刘宗保秋怀二首

· 刘基
蛩螀啼露作悲愁,雕鸮抟风乐素秋。 莫讶系匏长不食,亦知神剑解相求。 翰林白发三千丈,吏部回肠一万周。 借问何如青白眼,酣歌竟日为身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蛩螀(qióng jiāng):蟋蟀和蝉。
  • 雕鸮(diāo xiāo):一种猛禽,即雕和猫头鹰。
  • 抟风(tuán fēng):乘风高飞。
  • 系匏(xì páo):比喻有才能而不被重用。
  • 神剑:传说中的宝剑,能自动寻找其主。
  • 翰林:指翰林学士,这里可能指诗人自己。
  • 吏部:古代官署名,主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 青白眼:指人的态度变化,青眼表示喜爱,白眼表示厌恶。

翻译

蟋蟀和蝉在露水中啼鸣,似乎在悲叹着愁绪,而雕和猫头鹰则在秋风中高飞,享受着秋天的凉爽。不要惊讶于有才能的人长期不被重用,也要知道传说中的神剑会自动寻找其主。我这翰林学士的白发如同三千丈长,吏部的官员们回肠转意,思绪万千。请问,如何看待这世间的青眼与白眼?我整日酣畅地歌唱,只为自己的未来谋划。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世变迁和个人境遇的感慨。诗中“蛩螀啼露”与“雕鸮抟风”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悲愁,后者乐素,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后句以“系匏”和“神剑”为喻,表达了对才能不被重用的无奈和对未来可能的希望。结尾的“青白眼”和“酣歌竟日”则是对现实态度的反思和自我慰藉,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超脱。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