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三首

· 刘基
二月江南雪片飞,吴山寒色动征衣。 莫寻花径防泥滑,且掩衡门待日晞。 弱柳先舒应自损,蛰虫巳出更安归。 乾坤处处旌旗满,肉食何人问采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吴山:山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
  • 征衣:指出行在外的人所穿的衣服。
  •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 日晞:日出,这里指阳光普照。
  • 弱柳:指初春的柳树,因新叶嫩弱,故称弱柳。
  • 蛰虫:冬眠的虫类。
  • :古代地支的第六位,这里指时间,相当于现在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 乾坤:天地。
  •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指战争。
  • 肉食:指享受俸禄的官员。
  • 采薇:《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讲述的是隐士的生活,这里指隐居。

翻译

二月的江南,雪花纷飞,吴山的寒色触动了行人的衣裳。 不要去寻找花间小径,以防泥泞滑倒,暂且关闭简陋的门扉,等待阳光普照。 初春的柳树先舒展,应当是自我损伤,冬眠的虫儿已经出来,它们又将何去何从? 天地间处处都是战旗飘扬,那些享受俸禄的官员,又有谁会关心隐居的生活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二月江南的雪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吴山寒色动征衣”一句,既描绘了寒冷的气候,又隐喻了战乱的动荡。后两句通过对弱柳和蛰虫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叹和对人类社会动荡的忧虑。结尾的“乾坤处处旌旗满,肉食何人问采薇”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