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慈仁丈室访胡孟韬留酌

匡山高卧意如何,远兴难忘在薜萝。 偶过禅房成下榻,相逢天路待鸣珂。 双林风雪经春尽,西岭云霞入暮多。 知是甘泉新有赋,休将禅解问维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匡山:即庐山。(“匡”读音:kuāng)
  • 薜萝(bì luó):薜荔和女萝。后借以指隐者的服装或住处。
  • 禅房: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静修居住、讲经颂佛的房屋。
  • 下榻:指客人住宿。
  • 天路:天上的路,指进身于朝廷的途径。
  • 鸣珂: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
  • 双林:指释迦牟尼涅槃处。
  • 甘泉:这里指皇帝的恩宠。
  • 禅解:有关佛教禅宗的解释。
  • 维摩:佛教菩萨名,亦称“维摩诘”(“诘”读音:jié),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

翻译

在庐山高卧的心境是怎样的呢?那高远的兴致让人难以忘怀,仿佛身处薜荔和女萝之间。偶然路过禅房,便在此留宿,期望在进身朝廷的途中能有所建树。双林的风雪经历了整个春天已经停歇,西岭的云霞到傍晚时分越发多彩。知道你新写了如同甘泉般受皇帝恩宠的赋作,就不要用禅宗的解释去询问维摩诘菩萨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黎民表拜访胡孟韬时所作。诗的首句以询问的方式引出对胡孟韬在匡山高卧的心境的思考,表现出对其隐逸生活的关注。接下来描述了偶然路过禅房并留宿的情景,以及对未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期待。诗中还描绘了双林的风雪已尽和西岭云霞的美景,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最后提到胡孟韬新写的赋作,暗示了他的才华,并以不要用禅宗的解释去询问维摩诘菩萨作结,富有深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