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汝谦招游观象台

帝城高筑望仙台,眺迥应逢楚客杯。 瀚海烽烟晴不断,卢龙山色晚争回。 愁心并逐浮云尽,旅鬓还因木叶催。 关吏未须论气色,风流河朔几人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帝城:指京城。
  • 望仙台:此处指观象台。
  • 眺迥(tiào jiǒng):远望。
  • 楚客:泛指客居他乡的人。
  • 瀚海:此处指沙漠。
  •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 卢龙:山名。
  • 关吏:守关的官吏。
  • 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翻译

在京城高高筑起了望仙台(观象台),登高远望之际正应碰上客居之人的酒杯。沙漠中的烽火报警之烟在晴天也持续不断,卢龙山的景色在傍晚时分竞相呈现。忧愁之心随着浮云一同散尽,旅途中的鬓发还因树叶凋零而被催促着变白。守关的官吏不必去谈论气色,在这黄河以北的地区,又有几人能如这般风流潇洒地前来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观象台远望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情感。首联写帝城高筑望仙台,点明地点,同时“眺迥应逢楚客杯”透露出一种在异乡的孤独之感。颔联描写了瀚海的烽烟不断和卢龙山色的变幻,营造出一种雄浑而又有些苍凉的氛围。颈联则将愁心与浮云联系起来,体现出诗人希望摆脱忧愁的心境,而“旅鬓还因木叶催”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旅途的艰辛。尾联通过关吏未须论气色,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看法的超脱,最后一句“风流河朔几人来”则展现出诗人对自己以及同伴的一种自信和独特的气质。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丰富,既有对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将宏大的场景与细腻的情感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