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泛滟(fàn yàn):亦作“泛灩”。浮光闪耀貌。
- 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 大令:指王献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在兄弟中书法成就最为突出,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官至中书令,时人将其与其父并称为“大小王”,后人则称他为“大令”。
- 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 鱼藻:指鱼和水藻,古代诗文中常以鱼藻代表繁盛和祥和的景象。
- 菱花:菱的花。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翻译
在水边的石头旁,池水波光粼粼,城墙上的矮墙在凉云的笼罩下静静地矗立着。酒醉后如王献之般潇洒地书写,新调好的朱弦琴音好似有钟子期这样的知音能懂。风儿吹动着水中的鱼和水藻,如千重锦缎般绚丽,月光映照着菱花,恰似弯弯的眉毛。这里本就是如仙境般难以到达的地方,即使像阮籍那样的人离去,也不要太过思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景色和文人相聚的情景。首联通过描写水边的景色和城墙上的矮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颔联提到酒醉后挥笔如王献之,琴音似得钟子期知音赏识,表现出文人的雅兴和对艺术的追求。颈联中风吹鱼藻如锦缎,月照菱花似眉弯,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景象,富有诗意和美感。尾联则表达出此地如仙境般难得,即便有人离去,也不必过度相思,有一种豁达的情感。整首诗意境优美,用词精巧,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文人活动的描写,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和超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