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醒

人于天地间,号为万物灵。 祸福所倚伏,贵在睹未形; 未形众所忽,而我偶独醒。 彼醉醉视我,我言讵足听; 彼醉醒视我,我乃眼中钉。 徒令明哲士,劝诵金人铭。 交态阅历遍,何殊水上萍; 顷刻聚还散,风来不得宁。 昔者阮嗣宗,率意辙靡停; 当其路穷处,哭声震雷霆。 道傍人大笑,何事太伶仃! 寸心不相踰,双眼几时青。 拟作哭笑图,张之堂上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独醒:独自清醒,指对事物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 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祸福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倚(yǐ),倚靠。伏,隐藏。
  • 讵(jù):表示反问,相当于“岂”,“怎”。

翻译

人在天地之间,号称是万物之灵。 灾祸和幸福相互依存转化,可贵的是能在事情尚未显现时就察觉到; 尚未显现的情况被众人忽视,而我偶尔能独自清醒。 那些沉醉的人醉眼朦胧地看着我,我说的话怎会被他们听取; 那些沉醉的人清醒后看着我,我就成了他们眼中的钉子。 只能让明智的贤士,劝诵那《金人铭》。 人情世态经历遍了,和水上的浮萍有什么不同; 顷刻间相聚又分散,风一来就不得安宁。 从前有个阮嗣宗,随心所欲地前行不停; 当他走到道路尽头时,哭声如雷霆般震动。 路旁的人却大笑,笑他为何如此孤独无依! 我的内心坚守原则毫不逾越,双眼什么时候才能看清世事。 打算作一幅哭笑图,张挂在堂上的屏风上。

赏析

这首诗以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祸福、世态的炎凉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清醒与孤独。

诗的开头指出人作为万物之灵,应能洞察祸福的相互转化,但众人往往忽视未显之形,而诗人自己却能偶有独醒之悟。接下来描述了醉者对独醒者的态度,醉时不听其言,醒时视其为眼中钉,体现了清醒者在世俗中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诗中提到人情世态如水上浮萍,聚散无常,风来不安,进一步强调了世间的虚幻和不稳定。接着以阮嗣宗的例子,说明在困境中坚持自我的孤独和悲哀,以及旁人的冷漠和嘲笑。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坚守和对看清世事的渴望,打算作一幅哭笑图,挂在堂上,似乎是对人生百态的一种无奈的展示和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真理的追求。

卢若腾

卢若腾,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著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 ► 108篇诗文